陈彩娟
蒲江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蒲江 611630
摘要: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1日220例新生儿纳入本次研究,重点对新生儿脐部采取护理干预,预防脐部皮肤感染,根据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分组:传统组(n=110)实施临床基础护理;观察组(n=110)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评价护理效果。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感染情况和脐带脱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脐带脱离时间降低,感染情况少,在与对照组比较分析中,符合研究差异化比较(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新生儿脐带皮肤感染,在降低脐带脱离时间条件下,也能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临床预防价值较高。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影响分析
引言:
新生儿脐带皮肤感染会影响患者的健康发育,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有效预防。通常情况下,新生儿的脐带残端会在出生后的6-10d内脱落,此时,新生儿的机体、器官功能还处于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细菌很容易对脐部残端开放性的创面造成感染,而且感染风险随着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新生儿脐部皮肤的护理十分重要。本研究对220例新生儿分别采用基础护理与早期护理干预,现将护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220例观察对象均为足月、健康的新生儿,入组时间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1日,排除先天性疾病、肢体畸形。对照组110例,男婴57例、女婴53例;出生平均体重(2852.84±126.73)g;Apgar评分(9.07±0.12)分。观察组110例,男婴55例、女婴55例;出生平均体重(2908.73±135.92)g;Apgar评分(9.14±0.27)分。两组新生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沐浴后取下脐贴,按照常规方法使用75%的乙醇棉签对脐带断面擦拭,为其更换无菌脐贴,每天执行一次,保证能够自然脱落。
观察组:
(1)出生时:在新生儿出生时,护理人员对其脐部进行消毒,在2min内采用2%的碘伏对脐部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无菌血管钳断脐带后采用气门芯在脐部的0.1cm处进行结扎,采用2%的碘伏对剪断处进行消毒,之后行脐包包扎,整个过程必须确保为无菌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新生儿脐带和皮肤的剪刀以及护理人员的手等物品。新生儿之后的沐浴和更衣均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用无菌的面前吸收剩余的水渍,然后采用2%的碘伏进行消毒,这样能有效预防交叉感染,为新生儿铺垫尿布时不能遮盖到脐部,减少尿布与脐部的摩擦,不仅可有效减少脐周皮损的程度,还能有效防止尿液感染脐部。
(2)日常护理:在平时的护理工作进行中,如果发现新生儿的脐部沾有水渍时,护理人员首先采用无菌的面前以脐部为中心,呈螺旋形状将脐部及周围皮肤的水渍吸净,之后采用无菌棉签蘸2%碘伏对脐部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新生儿被剪断的脐部末端之后会慢慢结痂脱落,大多数会流出米汤样的液体,此时护理人员同样采用无菌棉签蘸2%碘伏对脐部及其周围皮肤进行再次消毒,如果液体为脓性或伴有恶臭味的分泌物,脐带自动脱落后如果出现红肿会肉芽等情况,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采用相应措施,避免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并发症,在脐带脱落后,新生儿腹腔的压力会有所增大,可能会出现脐疝,小脐疝可按以往经验进行处理,通常会自动消退,如果判断为大脐疝应立即告知医师并协助采取针对性措施。
(3)健康教育:大多数产妇为初产妇,育儿经验有所或缺,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时,也影响产妇讲述新生儿的基础护理方案和脐部的护理重要性,并向产妇及其家属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
2结果
2.1新生儿感染率对比分析
对照组的新生儿感染为110例,感染率为40%;观察组的新生儿感染为1例,感染率为4%,X2=9.1488 P=0.0024,两组在分析与对比中,能够发现p<0.05的统计学意义。
2.2新生儿的脐带脱离时间对比分析
对照组的脐带脱离时间为(8.25±2.13)天,观察组的脐带脱离时间为(6.24±3.51)天,T=2.4477 P=0.0181,两组比较差异化显著,能够发现p<0.05的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在出生剪短脐带后,由于开放性的创面和尚未生长完全的免疫体系,导致脐带发生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脐带感染后可能引发败血症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不利于新生儿的成长,因此,临床中应更加注重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工作。
常规的护理方案虽然也有对脐部的相关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通常以基础护理知识和护理水平为新生儿提供护理服务,但效果较差,而护理干预则在其基础上进行护理工作,指的是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有目标性的进行一系列护理活动。首先对以往出现脐部感染的案例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原因主要为脐带剪断和结扎不正确、护理方法不当、消毒不到位等,根据临床以往的经验总结,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水平,最好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脐带的剪断和结扎工作,然后提升护理人员的消毒安全意识,在对新生儿进行洗浴、喂食、消毒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确保无菌的环境,有意识的在进行每一项操作前,对自身手部、所用工具等进行消毒,之后对护理流程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明确每一步的护理流程,提升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新生儿因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能力不成熟,是医院内的高危人群,脐带脱落时间会延迟,增加感染几率的发生。
新生儿感染多为产前感染、产前宫腔感染等,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造成出血、时间长等。当感染情况发生后,胎膜被破坏,羊水被污染。同时,如果新生儿的消毒隔离措施不够严格,也将带来交叉感染情况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发生多在出生3天内,多是因为产前感染影响的。新生儿的晚期细菌感染是在出生后的4-7天内发病,影响因素为产后处于的环境、护理人员处理不当等,都将带来交叉感染。为了给予有效预防,需要对脐带感染情况早期护理干预,避免感染发生率的提升,保证在一系列干预后有序执行。
在上文探讨中,基于对两组新生儿脐带脱离时间与感染率的分析,发现观察组在执行早期护理后,获取的指标都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比较后能够发现统计学的研究意义,为p<0.05。
综上所述,为新生儿提供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获取的抗感染效果良好。早期干预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分析,脐带的脱落时间不断降低,感染率不会提升。所以,应用早期干预措施能保证临床价值的发挥,适合对其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璟,马骥,郑妮娜,等.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中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3):5954-5956.
[2]宋风丽,马秀华,石鑫,等.母婴同室新生儿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及同源性分析[J].中国医刊,2014(1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