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广东广州 510700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行急诊护理的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急诊护理,对两组分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救时间、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健康知识与满意度予以对比。结果对比组分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救时间比试验组长(P<0.05);对比组卧床时间与住院天数均比试验组长(P<0.05);对比组健康知识与满意度比试验组小(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行急诊护理,可缩短急救与住院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满意度
引言:在临床治疗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属于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较高,主要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院急诊科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实施相应的急救流程,通过在患者临床中运用,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措施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通过临床检查确诊,都自愿签署同意书,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将合并严重感染、脑卒中等充分排除。按照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比组55例患者中,有34例男,21例女,年龄47~83岁,平均(65.35±18.45)岁;病程2~4小时,平均(3.42±1.56)小时。试验组55例患者中,有33例男,22例女,年龄48~84岁,平均(66.44±18.65)岁;病程3~4小时,平均(2.63±1.87)小时。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接受抢救时,均选择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开展治疗活动时进行常规护理配合,其中包括常规急诊护理以及急诊介入术后干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优质急诊护理,具体方式如下。在开展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严格的抗生素皮试以及碘过敏试验,指导患者进行急性排尿训练,使患者的基础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应当指导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具体用药剂量应根据医嘱进行调整,患者在用药后常规禁食。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如何对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监督,在患者出现异常时应当立即告知医务人员[2]。在开展各项护理操作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电监护,保证患者手术部位的常规消毒,必要时采取血液样本进行血液检测。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护理时,护理人员应建立静脉通道,执行好相应的用药医嘱,配合医师进行各项手术操作,密切监护患者的体征变化,协助医师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在患者完成手术操作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送入重症监护室中进行观察,密切监控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参数,观察患者指标是否存在异常,做好患者基础资料的记录。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做好抗栓塞治疗措施,避免患者出现冠脉急性闭塞等不良事件。密切监护患者是否存在黏膜出血和皮下出血等状况,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安排舒适且良好的环境,保持患者在病房内心理状态良好[3]。护理人员需要对病房进行至少每日2次的通风处理,定期开窗通风有助于室内空气流通,并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至适宜,做好病房消毒操作。待患者清醒后,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手术非常成功,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缓解。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进行基础健康知识教育,通过观看视频或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指导,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使患者了解自身的状况。若患者焦虑以及抑郁状况严重,无法有效的配合护理,应当给予患者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措施。
2结果
2.1分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以及急救时间对比组分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以及急救时间均比试验组长(P<0.05)。
2.2卧床时间与住院天数对比组卧床时间与住院天数均比试验组长(P<0.05)。
2.3健康知识与满意度对比组健康知识与满意度评分均比试验组少(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多发的危急重症,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通过急救干预,可纠正患者缺血、缺氧情况,改善其临床症状。发病后尽早展开急救,可以极大的提高心肌再灌注概率,改善心肌状况,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有超过50%的患者未经抢救已经死亡。为此,对急诊抢救流程进行分析,尽量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和院内抢救时间,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本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流程进行了优化[4]。成立了急救护理小组,对现有的护理流程的不足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优化措施。从提高院前急救效率、简化入院流程、缩短分诊时间以及做好介入手术配合,保证急诊信息准确传递等方面入手,提高了急诊护理效果。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脏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心肌由于严重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患者通常会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憋闷感,同时还会出现头晕、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症状,并且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会随之发生变化。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除了冠状动脉硬化以外,患者过度劳累、剧烈运动、较大的情绪波动、天气变化等因素也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此外患有糖尿病、肥胖、超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并且逐渐呈现年轻化态势。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发病急促,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较高,因此,及时进行急诊抢救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说非常重要。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具有预见性与较强规范性的护理模式,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急诊护理过程中,通过对各项急救流程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进而缩短患者的分诊、急救等各个环节的时间,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病情[5]。在本次研究中,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而言,观察组在分诊用时、急诊用时、抢救用时、住院时间均更短,抢救成功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心脏内科进行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时应用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应重点关注实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静.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普佑克静脉溶栓的急诊护理体会[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4):134.
[2]高秀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5):171-172.
[3]韩美英.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效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2.
[4] 雷娜 .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体会 [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5):153-154.
[5] 叶丽丹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价值分析 [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2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