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中采取综合护理的措施和效果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期   作者:陈雅洁
[导读] 探究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临床价值。
        陈雅洁
        射阳县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  224300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月12月间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此次调查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30例患者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15例,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参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临床指标情况。结果:在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方面,实验组患者优于参照组,且实验组患者中发生不良事件较少,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临床可比价值(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取综合护理流程模式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预后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综合护理;抢救效果

        急诊科室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1]。急诊科室的治疗效率,对患者能否得到良好的紧急救治,及能否为患者争取到救治时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2]。本文旨在研究综合护理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的影响,对此我院选取了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分组调查。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有可能是很多重大疾病导致的症状,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与救治,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详情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选取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观察,平均分为两组,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20月12月,两组分别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有15例患者,参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8,年龄分布在24-80岁之间,平均(56.5±3.6)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8人,女性患者为7人,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的为80岁,平均年龄(57.5±3.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对比不具有可比意义(P>0.05)。
        纳入标准:参选患者均为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基础检查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同时参选患者无合并其他肝、脾、肺、肾等重大疾病;参选患者精神状态较好,无合并精神系统障碍疾病,无认知障碍。参选患者对本次研究的检查和护理方式均认可,家属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参选患者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同时参选患者合并其他肝、脾、肺、肾等重大疾病;参选患者精神状态较差,合并精神系统障碍疾病,认知障碍。参选患者对本次研究的检查和护理方式不认可,家属未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在接诊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实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监测,做好抢救准备。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措施[3],方法如下:(1)加强护理培训,定期为急诊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及指导,内容主要包括护理知识常识、法律条例等,为了避免急救时出现慌乱无序的局面,要经常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急救的模拟现场,并完善护理流程体系,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2)其次,医护人员在急诊急救时要准确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类型,分为高、中、低危。优先救治病情危重的患者,及时为期开通绿色通道。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对症支持,比如心肌梗死的患者, 在确保期卧床休息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提供氧气支持、心电图监测等,在最的短时间内完成抽血、准备除颤仪等一系列急救措施;而急性夹层动脉瘤的患者, 则需要给予降压药和镇痛药进行干预;对于无法查明原因的患者,则需要留置观察,为患者节省是更多的治疗时间,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4]。
1.3 疗效观察和评价
1.3.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
1.3.2观察所有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分析,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衰、中风、死亡,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律失常+心衰+中风+死亡)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患者所有相关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在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上,参照组患者所用时间均比实验组更长,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参照组及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通过对发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所有患者进行对比,并组间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后发现,参照组高于实验组,对比结果存在临床可比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与护理中,护理模式的选择对患者预后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5]。急诊作为医院最重工的诊室,工作既繁琐又重要,急诊科的护理对整个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我院为对比急诊综合护理模式与一般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的影响,选取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进行相应分析。证明了进行综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十分重要,可够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能够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并对后续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此次研究中,综合护理措施的实验组在患者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均短于一般护理的参照组,且发生不良事件较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临床可比性(P<0.05)。验证了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可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既能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又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丹.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在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3):205-206.
[2]江玉兰,芮月花,单梁艳,刘司琪.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效果与心理状态的调节[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1):27+192.
[3]邵义娟.综合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0):114-115.
[4]邹颖.急诊全程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8):160-161.
[5]张利娜.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7):2835-2837.
[6]白璐华.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的效果观察[J].微创医学,2020,15(04):553-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