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之水,灌小学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邓飞燕
[导读]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现存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邓飞燕
        广东省高州市分界镇中心学校 广东省 茂名市 525200
        摘要: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即现存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阻碍了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急切的需要引生活之水,灌溉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通过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同时,在语文学习之中发现生活。将语文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去,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语文知识,同时还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生活;小学语文;语文课堂;
        当代学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对于现实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严重的匮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应该广泛的运用生活素材,令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当小学语文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时候,学生就具备了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技能了,也可以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是知识的道理。
一、现如今,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事业所实行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学生的高考在做准备的。这种观念映射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过分的注重学生的语文科目成绩,而学生关于语文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课本之上。学生的期末成绩成为了评定学生是否学好了语文这门学生的唯一、硬性标准。这样的教学评判标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将自己课本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实践性的探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发展,在课堂之中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付诸实践。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仍然存在着“以讲代学”的教学模式,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得课堂十分的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将语文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普及,大多数地区、学校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上了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课程设计,将书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例如:在学习《红楼春趣》这一课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春天的大观园的景象。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语文课文之中展示的美丽的画面。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语文课文中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直观、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生动起来,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现在脑海之中想象红楼梦描写的春景的样子,大多数学生都应该放过风筝,只是像红楼梦之中这样热闹的一群人在一起放风筝 确实没有过的经历。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感受课文中描写的主人公的乐趣。然后,教师再在多媒体上运用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展示,清晰、明了、立体的还原红楼春趣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课文之中的内容,既清晰明了的解释了语文课文的内容,又生动形象的再现了课文之中描写的场景,激发了学生对于生活的兴趣。


2、丰富课外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小学语文的学习回归于生活本身,让学生在生活之中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的奥秘。所以,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课堂之上的学习,还应该丰富学生的课下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课下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就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时间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性,在探索大生活的奥秘的同时发现语文这门学科所具有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周末休息日或者一些适合出行的节日带着学生出去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观察公园内语文的生长情况、昆虫的习性等等有关的语文的内容。在对《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之中所描述的田园的生活,麦穗的知识,以及田园生活的安逸祥和,这部分的内容,由于小学生贫乏的社会经验,单纯的凭借想象对于这部分的内容肯定一无所获,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着学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想象自己生活在这样富有农趣的园子中是怎样的。同时,有些孩子有在农村生活过的经历,这时候就可以让其联想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去感受课文之中主人公那种悠哉快活的生活,多么惬意。
        另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到附近的大棚、农场去实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的过程,亲身分辨一下麦穗和狗尾巴草的区别。这些丰富、有趣的经历都会增加学生对于语文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与热情,进而有利于小学阶段的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展。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将实际的生活与课本之中提到的知识相联系,更好的促进生活实践与学习融汇贯通的目的与效果。
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与其他学科不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也不能只教授课本上的纯理论知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小学的语文教师要精心备课,丰富自己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在生活之中观察、积累,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营造一个活泼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动员每一个学生都去探究关于语文知识的内容,注重日常的积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另外,创新意识是学生得以实现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要着重注意培养的关键内容,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丰富语文作业形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老师布置作业,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作业。而且老师布置的作业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而且题目对于基础较差的孩子有些困难,所以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所以就容易出现学生不能准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或者未完成作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这样也就失去了语文作业本来的意义。但是如果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话,就需要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布置之中去,使学生处于一个主动创造的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内容。在课堂练习和课下的作业练习中,教师要丰富作业的形式,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和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设计一道题目,小组之间相互交换题目寻找答案,学生在设计题目的时候会充分运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设计出来的题目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项作业可以充分开拓学生们的思维,而且答题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题目,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一大转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运用所学,去解决生活之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学波.挖掘生活素材,感悟生活艺术——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案[J].考试周刊,2016(A1):43.
[2]李玉顺,邹佳君,王屏萍.教师支持对在线学习者交互程度影响的研究——以高中语文学科“双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388(5):120-125.
[3]丛蓉.浅谈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