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风琴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基于小学生音乐素质提升的器乐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翁燕瑜
[导读]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器乐教学是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翁燕瑜
        福建省晋江市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小学  362200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器乐教学是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音乐老师已经将多种乐器带进音乐课堂中,让全校学生参与进来。本文以教学口风琴为例,从有效练习、有效方法、有效创造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口风琴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增强音乐感知能力,促进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口风琴;音乐素养;有效策略
        口风琴是小学音乐课上最理想的课堂乐器,它集合了键盘、吹奏两种乐器的优势,又具音色优美、音高固定准确的特点,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教师应有机渗透口风琴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音乐课中不仅动口唱、吹,还能动手奏、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但是,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这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象一:杂乱演奏
        在教学口风琴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老师所给得指示进行无缝衔接,演奏的惟妙惟肖,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甚至出现不识谱随意吹奏,没有和谐之美的现象。
        现象二:为奏而弹
        在演奏卡农的时候,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向,然后一个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与此同时,各个声部都是为奏而弹,没有用耳朵去聆听其他声部的音色、音量,所以,出现个别学生演奏的音量过大,声部之间没有默契,没有融合在一起的现象。
        现象三:重弹轻唱
        在教唱二声部时,一般我们会借助口风琴吹奏二声部的教学方法,从而降低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但是学生在吹奏的时候,太过兴奋,声音较大,课堂非常的“热闹”,根本听不见歌声的现象……
        以上现象,削弱了口风琴本应发挥的特色作用,在课堂上演奏时出现了低效、无效的情况。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的使用口风琴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有效策略来进行:
        一、有效练习
        1.读谱视唱练习
        口风琴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既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又能充实课堂教学。而读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读谱包含两大重要因素,分别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因此,对于节奏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之中,尤其在读谱视唱中更应该做好。只有在最初的读谱视唱中掌握好节奏,才能在以后的音乐表现中,将节奏带给我们的音乐魅力表现自如。我在教授湖艺版四年级《平安夜》一课中,先根据歌曲的特点,通过图谱进行浏览,有步骤地进行节奏练习,接着学习相关的乐理知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音高、节奏、节拍、音准等要素,读谱视唱稳定了之后,最后才尝试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样就减少一些同学不读谱视唱随意吹奏的现象,效率极高,整节课有序又和谐,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配合默契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默契。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就要懂得老师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在指挥表演中,老师是不能说话的。记得在少年宫展演的晚会上,我们六年级的孩子吹奏《奔跑》时,有一个孩子可能走神了,吹错了还全然不知,我赶紧向前跨一步,刚好在高潮处同学们的那几声大喊:“嘿,嘿嘿”点醒了那个孩子,孩子赶紧看着我,我给了他一个眼神,他马上懂了,这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可以看出师生们的默契十足,不仅巧妙的化险为夷,还给现场烘托了气氛,真是一举两得呀!
3.体态律动练习
        达尔克罗斯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往往与体态律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肢体语言去感知音乐,表达作品内在情感,这里的体态律动要求孩子们要绝对自然放松,协调并充满信心。在教授二年级上册《好朋友》中,孩子们边吹口风琴边尽情的律动(转圈、跺脚、摆动等),原本比较枯燥的一首歌曲,瞬间变得活灵活现了。


        二、有效方法
        1.“一帮一”,精准帮扶
        在齐奏、合奏、重奏练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接受的程度不同,一部分学生相对慢一些,我们就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满足学生可以当个“小老师”的小心愿。“小老师”在帮别人的过程中,知识点不仅再一次得到巩固,而且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四年级《土风舞》是三声部重奏,我采用“一帮一”精准帮扶,有了“小老师”的指导,学习的进度快了不少,本来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的,结果20分钟就基本完成了,因此,我想正确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事半功倍。
        2.“选部长”,团结协作
        多声部的演奏中,我们每个声部都选出声部长、副声部长,让他们带领本声部吹奏,在有一定基本后,由这些声部长带领同学们进行编排。教师只有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再进行全部指导或个别指导。各声部掌握好本声部的练习后,几个人自愿组合进行小组合奏,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3.悟作品,奏“真”音乐
        每部作品不仅让学生会吹奏,还要能理解作品的内在。如创造背景、体裁、风格、情绪变化等,应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曲式、力度以及速度的变化、音色音量变化所引起的情绪、情感变化,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学校举办抗战胜利主题晚会中,百灵之队演奏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作品中,就是在理解背景之后,吹出来的感觉就非常深情、有内涵,相信这就是对乐曲进行了分析之后吹奏出来的,这才是“真”音乐!
        三、有效创造
        1.节奏创造,解决气息问题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根据这一要求,教师要有意识运用教育创新理论,极力培养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大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呼吸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课堂上,我经常与歌唱训练结合,进行气息训练。如教授四年级《春晓》一课时,最后一句拉得比较长,我采用游戏接龙法,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第一个孩子的节奏是:X X   X X | 之后是每一个孩子依次增加一个小节,节奏由孩子们自主创编,看最后哪一队走到了最后,哪组就赢。这样不仅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解决了气息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之中听力、创编等能力都提高了。
        2.旋律创造,增强音乐感知
        在教学的过程中,旋律创作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有些歌曲的主旋律较难吹奏,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辅旋律。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快乐的小队》一课,本节课的难点是弱起小节,而且节奏较紧凑,速度较快,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点难度,因此,我把全班分成四组,让孩子们为歌曲进行辅旋律的创编,五年级学生音乐素养较高,基本能写出合理的辅旋律,然后选几个写得比较出彩得学生进行展示,真是美妙极了。这种借助口风琴营造多声部的方法实在是妙,对于提高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听觉能力,建立良好的音乐感知和声部层次感。
        总而言之,把口风琴引入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音乐课堂教学需要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细节,根据自身的实际和教学条件,不断反思、研究、改进、变通。通过有效的练习,努力实施审美教育,采用有效教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促进音乐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清华.浅谈器乐演奏的情感体验[J].科技风,2020(7):224.
        [2]张珊珊.小学器乐进课堂的必要性[J].当代音乐,2019(6):74-75.
        [3]曹翊轩.浅析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目的与作用——以手风琴演奏与教学为例[J].北极光,2019(12):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