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蕾 杨艳萍
北京教育学院图书馆 北京市 100120
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为推动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拓展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北京教育学院图书馆携手西城区五路通小学,开设了图书馆课程教育。
一、探索与实践
在设计图书馆课程前,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实地走访调研了北京的一些中小学校,发现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迟缓。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基础教育的目标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英国、日本和芬兰等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也都在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中明确了学生的几大核心素养,其中就包含信息素养;反观我们国家信息素养教育的起始点则主要集中在高校阶段,中小学生普遍缺乏使用图书馆的意识和习惯 ,尤其是缺乏使用图书馆进行自学的能力;在与五路通小学合作四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从图书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及反馈评价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小学领导和教育学院图书馆老师共同确定图书馆课程目标
在图书馆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我们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特点,依托教育学院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的信息素养教育为主。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1) 通过讲解图书馆的基本知识、礼仪以及图书分类、排架规则,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图书馆,养成使用图书馆的意识和习惯;(2)通过对纸质和数字文献资源的基本知识、检索与利用方法的讲解,使学生建立利用传统工具与网络信息相结合的查询方式,培养学生合理利用信息的意识及基本技能,提升信息获取与自助学习的能力。(3)辅导学生通过对目标书目的阅读和制作读书卡,增长阅读兴趣,快速撰写读书摘要,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课程内容结构: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并重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掌握和接受水平,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需求的前提下,针对五路通小学六年级学生设计了三个模块群:即认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和阅读养成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上是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并重。
模块一,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和书海探宝
(1)走进图书馆(2课时)
课程内容:图书和图书馆史、图书馆礼仪。讲授时段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用插入大量世界著名图书馆的图片和影像的PPT,带给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和惊喜;讲座结束后,由图书馆老师带学生现场实地参观教育学院图书馆分布情况及各部门工作操作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图书馆的魅力。
(2)书海探宝:(3课时)
课程内容:图书的结构、分类和排架规则以及在图书馆如何找到需要的图书。实践部分是孩子们在图书馆老师的引导下,在图书馆书库内完成查找特定图书的任务。
通过模块一的学习,学生对图书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初步掌握图书馆的基础常识,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了知识储备和兴趣基础。
模块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工具书的知识与使用和信息检索与利用
(1)工具书的知识与使用(3课时)
课程内容:经典工具书及学生常用工具书的类型及使用方法;技能部分采取讲练结合,设定不同的检索题,学生分小组完成,由任课老师组织交流和点评。
(2)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3课时)
课程内容: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数字资源及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了解各种信息来源、掌握检索语言、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和能对检索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
通过模块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学会信息检索的核心----信息获取能力。达到利用传统工具与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查询方式,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效果。
模块三,阅读养成教育:整本书阅读和制作读书卡
(1)整本书阅读(2课时)
(2)制作读书卡(2课时)
本模块内容请语文学科专家讲解整本书阅读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制作读书卡的意义,使学生了解记忆、思考、学习、探究等读书好习惯,使阅读更高效、更有价值。还设计有学生给同伴推荐图书的环节,培养学生学会分享阅读、集体阅读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的实施过程:注重体验性和探究性
图书馆课程及其教育活动的鲜明特征之一为注重实践。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仅通过提供教学内容和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它不同于学科教学,而是一种体验式课程,是“实践”与“感悟”相辅相承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探究过程。实践中我们避免流于形式的参观和枯燥的讲解,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课程实施中通过观察、听讲了解基本知识,形成初步认知,继而在亲身体验中探究问题,最终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4.课程教学评价:注重课程可持续发展
教学反馈与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把课程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课堂讲授时老师的提问或对回答问题的评价,到每次实践活动中组织的交流活动,既有学生同伴的互评,也有授课教师的讲解分析和点评;不仅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让学生的信息意识、理解和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课后的随访调查问卷则是为了通过了解学生对图书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从而有效进行教学评价,检验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课堂内容,注重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后的思考
在图书馆课程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1.需要规范课程体系和标准
由于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存在随意性。图书馆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学科课程不同,因为没有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容易造成对课程目标和定位认识不足,进行教学设计时随意选择教学内容。
2.课程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提升自学能力是图书馆课程的目的。课程注重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及在学习实际生活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方式灵活,教学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样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就不能像传统课程那样量化考核进行打分,应注重过程性的多样化评价。教学上制定分阶段、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效果测评。
3.需要依托社会力量,获取专业的资源与指导
开展图书馆实践课程的重要阵地之一就是图书馆,而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薄弱,不足以支撑课程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借助和依托多方力量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相较全国北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取他们的专业资源和指导。
4. 馆员兼职授课,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开展的课程教育大都由图书馆馆员兼职担任。图书馆员虽有图书馆专业素质,但大都没有经过师范教育培训,缺乏讲课经验;而学校的学科教师又不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导致合格的师资力量不足。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继续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和改进我国中小学图书馆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文凤.STEM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框架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5):70-75.
[2] 王海树.独立学院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课程的设计——以苏州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0,(13):159-160.
[3]许迎霞,朱江,董晓鹏.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以鞍山市图书馆研学基地课程设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7):109-113.
[4]石乐怡,赵洋.CILIP 开展的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20,(4):44-52
[5]邢素丽,罗琳.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7,(7):19-20
[6] 罗艺杰.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进展[J]. 图书馆论坛,2019(9):156-164.
[7] 章能.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