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玲
山东省潍坊新华中学 261041
摘要:目前,全国各地进行“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改革已经有十几年了,一线老师们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小组的建设和小组的使用基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也积攒了很多经验。但是对于“小组合作”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完全开放和使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怎样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来更好的完成育人功能是教育者下一步应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对“小组合作”在育人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围绕教育对象是人,提出要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小组合作”对培养人的品质,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实现自我需要;价值感;个人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前言: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正因如此,自我国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之后,几乎整个教育界都把目光和研究方向放在了课堂之中:如何利用小组提高学习效果,如何建设小组,如何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如何让优生带动后进生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利用小组进行评价,不难看出,这一系列的研究都围绕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方法展开。
基于此的全国各地的课堂改革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课堂效率确实有所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小组合作能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让合作的精神能深入孩子们的思想,让“小组合作”成就个人发展,就成为我们下一个阶段思考的问题。
要想让小组合作更加有效深入的进行,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永远要以人为本,所谓小组合作实质上还是人与人的合作,那么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就尤其要突出人的作用,关注人性,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被需要”是由人的性质决定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孤立存在,一个人渴望被他人需要,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
是否“被需要”是判断自身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如果感受自己不被需要了,那么任何人都会陷入空虚和寂寞,所以“被需要”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众所周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之中,实现自我价值,处于金字塔的顶层,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丰富、社会安定的环境中,对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求都比以往任何时代容易得到满足,所以他们更容易处于一种低欲望的状态中,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没有目标和动力的情形。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更加迫切。
我国现在实施的班额在40人左右,在每个班级中,除了个别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和调皮捣蛋、个性强的孩子以外,大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很少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把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尤其是目前用的四人一个小组的划分方式,能够让每个孩子在小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是群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价值感会油然而生。当然,在设置小组内个人角色的时候,需要老师客观公正地为每个孩子设置其适合的角色,而且要让每个孩子有表现的时刻,给他为小组有所担当的机会。
一旦孩子在小群体中感受到自己被他人需要,就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那么孩子就会更加阳光,更加主动,也会更加热爱集体。
正因如此,在下一步深化小组合作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想着以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去带动待优生提高学习成绩,而应该把更多表现的机会(不单是指课堂),多给到那些平时自信心不足或者表现平平的孩子身上,让他们能有所成长。
总之,关注人在群体中的感受,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
“小组合作”共赢的不只是知识能力的提高,更是眼界和格局的提升。
推崇通才教育的约翰.纽曼先生,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看似解决的是一个个知识上的问题,实则在解决问题时,每个孩子表现出遇到困难时不同的反应状态,比如有的孩子遇到困难总是越挫越勇,题目越难他越来劲儿;有的孩子会非常谦虚地向他人求教;有的孩子每次都反应迟缓,却从不放弃;有的孩子会不失时机地向老师和其他小组求助,从孩子们的这些表现中,我们看到不同孩子身上有着不同的长处。而孩子们之间更容易互相影响,所以在今后的小组评价中,老师们应该把孩子们在知识以外,从同学们身上学到的品质和开阔的眼界,也当成一项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世界,甚至也可以借此进行德育和素质教育。
通过合作,孩子们互相学习,彼此影响,不仅使得小组会充满活力,孩子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格局,而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更具意义。
组际竞争,教会孩子自我审视,有利于孩子的个人发展,以及正确看待个人发展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合作的目的是发展,发展就会有快有慢,那么有的群体就会逐渐强势起来,有的群体就会显现弱势,当两类群体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强势的群体就容易滋生傲慢的情绪,弱势的群体就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比如毫无积极性,丧失斗志或心生不忿。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这又是一个极佳的介入机会。
对于较为强势的小组,引导他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小组成绩的取得与自身的贡献之间的关系;二是小组成员之间是通过何种合作的方式令小组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第三个方面,未来小组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什么;最后一个方面,让其思考落后的小组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总而言之,在面对自己已经取得成绩的时候,小到学习小组,大到国家都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谦虚的姿态、谨慎的态度继续努力,慢慢形成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延续下去。
那么对于相对劣势的小组,也要引导其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第一,小组成绩的不理想与自身有什么关系;第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存在哪些问题,导致小组处于劣势;第三,未来小组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什么,怎样去实现它;第四,优势小组在哪些反面做得出色,从而超越了他人。通过这些问题的考虑,我们要教会学生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要痛定思痛,冷静理性地分析造成局面的原因,已经接下来应对困难的策略,使困境变为磨练自己的道场,借机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实现人生的逆袭。
再者,“单丝不成线,孤掌难鸣”,我们也要提醒孩子们注意个人发展是无法离开群体支持的,这也是因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学会合作与分享,才能取长补短,实现共赢。这一点,我们中国如今的强大就是很好的例证,“一带一路”、扩大开放,我国的这些政策使得今天的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值得教育者挖掘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止于提高课堂效率,而应该向更加深远的教育方向发展,尤其是要不断开发它的育人功能,使得“小组合作”虽起源于美国,但在中国可以取得更多维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