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肯进教室的女孩儿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叶福恩
[导读] 如何让一个不肯进教室的女孩儿重返教室?如何让沉默的孩子不再沉默?本文从小雨(化名)这个案例来展开研究。
        叶福恩
        (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学校,广东深圳,518131)
        

        摘 要:如何让一个不肯进教室的女孩儿重返教室?如何让沉默的孩子不再沉默?本文从小雨(化名)这个案例来展开研究。
        关键词:安全感;接纳;共情
一.案例介绍
        小雨(化名),女,小学一年级学生。聪明文静,阅读能力强,擅长画画,不爱说话。开学一个月,其出现不肯进班亦不肯让家人离校的现象。待家人离校后,小雨始终站在平台上,一言不发。任由家人、老师们劝说都不肯进教室,持续两个星期。
        如何让一个不肯进教室的女孩儿重返教室?如何让沉默的孩子不再沉默?是本次辅导的中心。
二.分析诊断
        小雨不善于主动与他人交往,对家人依赖性强,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因此出现 不适应表现。
        直接原因:根据她家人的描述,一次科学课上,小雨精心准备了很多叶子,同学们太喜欢就一起分了,而小雨当时是很不愿意分享的,但因为是同学,就给了同学们,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进教室。
        根本原因:在学校中,长时间离开自己多年的依恋对象——妈妈,在学校找不到依恋关系的载体,从而缺乏对新环境的安全感,导致不愿意到校学习。
三.辅导策略
        1.访谈观察——初步了解。
        (1)访问班主任刘老师得知小雨很喜欢画画,热爱学习,每天回家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
        (2)通过观察其家长,发现访谈当天爷爷是最早到的,到了之后就一直在徘徊。接着是小雨妈妈,她来到后直接到办公室门口等待班主任,其步伐较快,略显着急,从谈吐中看得出在孩子教育上她很有话语权。看得出来两位家长都很关注此次访谈。而小雨爸爸“姗姗来迟”,他总在最后一个,低着头玩手机,但实际上他一直在听,但是不喜欢过多的表达。这跟小雨很像。
        (3)结合观察,我选择率先采访第一位到达的家长——小雨爷爷。访谈得知,小雨有个妹妹,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爸爸很忙,基本上很少管她,而最近大家在对于小雨不肯进教室的情况,都渐渐失去耐心。其中还了解到起因事件可能是因为在 9 月份一次科学课上,小雨准备了很多叶 子,有同学太喜欢就一起分了,而小雨当时是很不愿意分享的,但是因为同学,就也给了同学们,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进教室。
        2.接纳共情——如何拉近与沉默孩子的距离?
        沉默是一种常用的防御机制,当人们遇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情境时,习惯采用沉默的方式应对。其实面对这样的孩子是很好辅导的。
        (1)接纳。首先要表达你对孩子的关心,例如我在接触小雨时并不是直接问她为什么站在这不进教室,而是考虑到当天突然降温,询问她冷不冷,并将自己的外套给她。
        (2)共情。共情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当别人讲话或者表达观点时,你回答:“嗯!”“我也这么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而在对于沉默的孩子,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小雨站着我也站着,同时表达“我随时愿意倾听你的想法。”,当小雨与我讲述“叶子事件”时,我说道:“我懂你的感受!如果是我,肯定很不开心!这可是我精心准备的叶子呢!”由此瞬间拉近我与小雨的距离。
        3.房树人投射测验——进一步了解。
        由于小雨语言交流过少,结合其喜好进行了房树人投射测验。
        一张大大的画纸,她只在左边进行创作,紧紧靠着边界。从左往右先是一棵大树,大树的树干很粗壮,但是树叶稀少,边界感明显。

再往右是一栋三层的房子,第二层是一个小女孩儿和一个女人,房子的大门是打开的,但是在房子打开的地方有着坚固的栅栏。后来我在引导小雨自己表述出自己创作的故事时,她说道:“这是一个饮料店,周末我自己去饮料店喝饮料,这个是我最喜欢的草莓汁,我可以在这个草坪里玩(草坪是被栅栏围住的)饮料店的屋顶是柠檬做的。”她的作品颜色鲜艳丰富,结合近日的接触,我大致有了一点推测:小雨家人是很爱她的,因此她的安全感及本我层面的能量特别强大——树干的粗壮体。但是树干到树叶突然径口变小,体现在她平时在交际中不张扬。相处久了发现她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她不善于过多的表达或者不想过多表达,因此在日后的辅导中,我会寻求途径增加她表达的途径。树干上有许多圈圈,这个一般代表着创伤,具体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她画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大门大开,但是大门外的世界是画的边界,具体门外是什么还需要继续了解。房子还有一个小门通向一个小草坪,她说她可以在草坪这玩,但是草坪却用坚实的栅栏围住了。因此可以体现出她是很乐于观察世界的,但是是否能够进入她的世界,还是需要一点难度。
        全观整幅图,色彩鲜艳,但是我当下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整幅画中没有丝毫男性色彩?是不是她的爸爸在生活中有所缺失?后来通过家长访谈,证实了我的猜想。
        4.多元评价、创新鼓励——如何让沉默的孩子不再沉默?
        在我看来,哪怕是先天无法讲话的孩子也有他们表达的途径。沉默的孩子不是不表达,只是他们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表达方式以及倾诉对象。因此需要因材施教,例如在陪伴小雨时,由于其语言功底相对于同龄孩子更强,我送给她一支“钥匙”笔,用于与我书信交流,本意有着心理暗示作用。她每天都将自己遇到的新事情写在小本子上,与我文字交流,我则经常鼓励及赞扬她。有一次她甚至出数学题来考我,特别有意思。
        同时,家校配合也很重要。
        班主任旁敲侧击地用测试卷激励小雨,说:“你看看,这次测试之所以分数没有以前高,就是因为长时间不听课哟~再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差哟!你希望自己变成这样吗?”,同时在班内高调任免小雨为小组组长,促进她与同学的交流。小雨爸爸自访谈后陪伴小雨的时间更多了,并且在周末经常和妈妈一起带着小雨出去玩。亲子运动会时,也看到小雨爸爸和小雨欢乐的身影。
四.辅导效果
        现在,小雨虽然上课还是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但是每天都进班上课了,连以前从来不去的舞蹈课都积极参加。每天她还跟着自己新的好朋友一起玩,甚至还跑到办公室来找我说笑话,笑容越来越多了。
五.辅导感悟
        1.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性。
        每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行为也不同。而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等因素的不同,其行为也不同。小雨刚上一年级,正处于俄狄浦斯期的过渡期,来到新的环境有所不适应是很正常的。而当有个别孩子出现特殊行为时,首先要观察,寻找关键事件,再解决问题。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贴标签、下定义。例如小雨不愿意进教室的行为是暂时的,我们要抱着情绪导向的态度去思考,从而发现小雨此阶段的底层情绪,将其排解释放,从而改变小雨的行为。
        3. 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共情是一种很好的人文关怀的体现方式。其首先要求我们不能以过高的姿态来看待学生,要求我们换位思考。因此在与小雨接触过程中,我首先思考的是语涵在寒风中肯定很冷,自发的为她披上外套、搓搓她的肩膀。这一简单行为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也迅速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4.家校配合才能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一天 24 小时,8 个小时在学校,16 个小时在家,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老师对于孩子的辅导往往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学习如何与家长交流,加强家校配合,让家长一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家校交流途径有很多,例如心理读书沙龙的活动。
        
        如今回想起来,让小雨不进教室的并不是教室里的人、事、物,而是学校外那熟悉的家人;让小雨沉默的不是某种特殊事件,而是没有她想倾诉的人。
        如何让一个不肯进教室的女孩儿重返教室?如何让沉默的孩子不再沉默?我的答案是:让孩子排解自己的底层情绪,转移依恋对象,给予孩子表达的途径,建立新环境的安全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