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职幼师班级建设过程中的师生交流艺术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2期   作者:冯旺
[导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
        冯旺
        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中职幼师专业班师生间互相理解的重要因子,也是一个班集体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快速成长的有效手段。我们要重视班集体师生交流艺术,注意师生交流过程的幽默性、平等性、方法性、适用性、全面性。
【关键词】 中职幼师  班集体建设   师生交流  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班集体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快速成长的有效手段。
        现今的中职幼师班学生,大多都是16到18岁的女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既有着很多中职生的普遍特点,成绩不好、单亲家庭多、学习习惯差等情况[4],又存在着很多特殊性,比如,幼师由于大部分都是女学生,女学生在问题冲突上较男生要平缓很多,但也更加敏感多思,会更加关注细节和教师的评价、渴望被重视,她们更加容易被感动、被移情,理解和鼓励对女幼师学生的作用非常显著;但,在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下,师道尊严对女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更为深刻,她们较之男学生会更容易惧怕教师的师威,进而与教师产生心理上的距离、甚至会产生心理对抗。
        这些都造成了现今中职幼师班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国,呈现出了特有的难处,比如:容易为琐碎小事闹各种矛盾、情绪失控问题、小团体孤立她人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不严重,但不及时调整,很容易让中职幼师班集体失去凝聚性,变得散漫,不思进取。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是班主任在处理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手段。
        我们要借用一些良好的师生交流艺术,帮助中职幼师女生成长,进而完成班集体的良性建设。
        结合班主任实践工作中的各种得失,我认为沟通交流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一、注意师生交流过程的幽默性
        苏联教育家斯特维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可以缓解传统过激的“师道尊严”,促使学生克服交流对象——教师这一特殊身份带来的惧怕感,使其敢于开口,向教师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促进师生间的进一步理解和合作,从而有效的帮助班集体建设向民主、平等、创新、尝试的方向发展。[1]
        我第一次带的班级,出名的调皮,却回避教师,但有一次与全班幽默的谈话,却改变了我们彼此的关系。那次面对学生对我的冷淡,我轻松一笑:“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希望学习生涯中能遇到一名名师,可我年轻,还没有评到名师,但我还是希望同学们喜欢我。因为依据我们学校的惯例,名师被安排带学校重点班了,所以我来带你们,可谓‘门当户对’呀,你们看,我们是不是有点难兄难弟的味道?”这样的交流效果很快就获得了学生的接受。


        二、注意师生交流过程的方法性
        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作用”。在特定的时候,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变“面谈为笔谈”。[3]
        现在的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社会,完全是在父母的怀中长大的,很多思想、认识都带有家庭的影响,使得自己在个性发展上很不完善,性格里往往会表现的很自我中心化。有些学生会认为,被老师喊过去交谈就是“挨训”,师生是对立阶级,不可能发生交流合作。这时,间接谈心未尝不是件好事。例如书信、周记就可避免许多尴尬场面,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从容地作出正确的选择,比较容易获得学生接受。
三、注意师生交流过程的适用性
        师生间经常进行一定交流,的确可以促使一个班集体的快速成长,但教师在决定与学生进行沟通前,要考虑本次交流的适用性,不能滥用沟通交流。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有时候,班主任不能发现问题就去找学生“交流交流”,因为这样也会引起学生的麻木反感。班主任 “糊涂”一些,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
    学校规定学生每周日晚上六点半前要回学校夜自修,班长这方面意识很强,虽然家里离学校很远,但从未迟到,有一次却迟到了,按学校规定,这是要批评的,但我在点名后却并没有这样做。第二天一大早,她就主动到办公室找我,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忘了找我谈话。”我微笑的回答:“哦,我忘记了,在我印象中你从不迟到的!”这种交流谈话我特意回避掉,因为我相信这时的糊涂是催人改进,激人上进,而不失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一味良药。
        四、注意师生交流过程的客观性[6]
        我记得陶行知先生的"小孩歌":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出现这样一直现象:我们时常教育孩子学做真人的同时却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学生做一个“假人”,作为一个班主任,我相信每个班级总是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的,我们要作到公平对待各种不同层次上的学生,不要“好”学生犯错就随之,“坏”学生犯错就谈话。不然在你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就会宠坏了一半,同时也失去了另一半。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本着尊重每个学生的原则,不妨可以经常给他们创造一些新起点,让他们觉得老师很尊重他们,他们完全有机会和别的“好”同学共同成长。所以,要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客观的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把矛头总指着一些问题学生。
        重视师生间的交流,重视交流的艺术,是建立起良性师生关系的基础,是中职幼师专业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科成,催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从教师自身的视野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3).
2、杨天军.学会适应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班主任之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总第290期.2008.08.第12页。
3、包智强.积极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无锡教育.无锡教育局出版.总第176期.2008.8.15.第17页。
4、郑艳.当代独生子女性别角色的软化现象及其对策.开明出版社. 总第97期.2008.1.第7页。
5、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岳麓书社.352。
6、李冲锋.班主任工作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