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村本土岭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中)32期   作者: 张婉琳
[导读]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村历史悠久、本土文化深厚

         张婉琳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  
         摘要: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村历史悠久、本土文化深厚,《美术标准》指出:美术教师应积极进行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因此,如何将本土岭南文化的丰富资源有效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思考。本文在对南村本土文化开展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南村本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资源 小学美术 教学策略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对于生活经历尚不丰富的小学生而言,家乡本土的文化资源无疑是帮助其打开美术课堂大门的一把钥匙。
         岭南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创新,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广州番禺南村镇有着自身独特的本土文化,将南村本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可以使儿童逐步形成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增强其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

         一、南村本土文化开展美术教育的资源分析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土人情。”位于广东番禺北部的南村镇,是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名镇,此处人杰地灵,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概括而言,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南村镇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这里古迹甚多,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高超,是岭南传统村落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古建筑不仅有造型独特的明代丛桂坊门楼、番禺四大名祠之一的光大堂,还有岭南四大私家园林之一的余荫山房。此外,还保留了海云寺、培兰书院等文物古迹。
         第二类是丰富的民俗文化。南村民间工艺材质精良,技艺精湛,才人辈出,精品迭现。板桥波罗诞、官堂康公出会、南山古庙北帝巡游(九乡会)、樟边十乡会、市头龙船景与醒狮等形成了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而员岗飘色、龙船头雕刻、梅山纸通公仔以及塘西广绣文化等则是南村镇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此外,这里还产生了岭南画派高剑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民间工艺大师梁镇洪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以上这些充满活力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历史的物证,更是地域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与记忆,它不仅可以为本土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探究活动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本土文化,促进学生良好审美情操的养成。
         二、南村本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南村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分布于田野乡间,范围较为广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将本土岭南文化更有效地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来,小学美术教师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1.前期学习探究,做好教学准备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村镇本土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本土的风俗民情虽然丰富有趣,但美术教师和小学生对相关文化了解多少,存在哪些疑惑,都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了解,才能寻找到南村本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
         鉴于此,在开展本土岭南文化进美术课堂教学之前,一方面需要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角度,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余荫山房、员岗飘色、市头醒狮等南村本土文化的熟悉情况,以及本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入的现状。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单纯依靠校本教材或是相关资料进行教学,而应该对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及相关文化风俗进行深入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实地考察,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如此,在前期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再开展教学,既能够保证自身对当地文化资源及美术相关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合理地安排教学课程,又能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灵活处理。
         2.适当调整目标,有效融入美术课堂
         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美术课堂,既要完成小学美术相关课程的学习,还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和家乡美术资源连接的桥梁,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学习南村镬耳屋、余荫山房等本土岭南建筑文化时,主要以了解古建筑的风格、特点为主,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番禺十乡会”、员岗飘色等南村民俗文化,由于很难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则要让学生注重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
         3.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方法
         艺术是多元的,美术表现形式更是如此。南村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而只有选择适合的形式,才能促进不同民间艺术与美术课堂的更好融合。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结合不同民间艺术形式与美术资源的特征因材选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或者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借助录像、照片、投影、音乐等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打破空间限制,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现场写生”“美术摄影比赛”“拜民间艺人为师”“南村传统文化之旅”等诸多活动形式,让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的调查、体验活动。
         例如,在学习岭南园林建筑艺术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后,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余荫山房实地体验学习,学生既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感受与欣赏余荫山房园林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又可以在听取相关的趣闻、历史故事中感受园林建筑蕴含的内容美。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写生、摄影来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理解、想象把心中的美通过艺术创造表达出来。如此,在美的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去发现了身边的“美”,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让美术学习变成一种美的享受。
         一言以蔽之,将本土岭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从小亲近家乡,自觉接受文化滋养,增强其对家乡的热爱有着重要作用,但要将南村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与研究方面不断探索,寻找到更适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于福琴.开发民俗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罗源旅游民俗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