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慧1 白江涛2 段晓乐2
1西安地图出版社2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
体检背景
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与管理水平,客观评估城市发展现状,找到“城市病”根源,北京市首次提出“城市体检”模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要求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年度体检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实施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五年评估结果作为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城市体检”是一项工作模式和研究内容都较为创新的工作,“城市体检”充分应用城市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对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进行分析评估,客观反映城市发展态势,了解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城市病”的表现形式以及城市发展内容,找到“城市病”根源,为政府决策管理提供支撑,为城市建设的提升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短板问题是北京“大城市病”的典型症状,本次工作基于实地走访、问卷访谈和大数据分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城市体检”工作,针对服务能力、可持续性、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病因,最终提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提升建议,解决城市管理痛点。
1体检方法
1.1体检目标
通过比较研究区域居民出行15分钟(半山区、山区居民出行20分钟、30分钟)服务圈内人口规模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规模的差距,分析二者差距存在的原因,找出社区卫生服务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短板和欠账,提出合理的体检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基本医疗为主,规模较大的基本具备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1.2体检方法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筑规模及细化到单体建筑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体检现状服务能力。根据居民出行15分钟(半山区、山区居民出行20分钟、30分钟)距离及细化到单体建筑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评估可及性服务圈。计算现状服务能力与可及性服务圈之间的差距,评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能力缺口,最终提出体检建议。
2体检现状问题
2.1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2006年,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北京市卫生局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规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
原则上,每个街道应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规模或服务半径过大,可增设中心数量或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
表1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 京卫妇社字[2006]2号
.png)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要求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根据《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京卫妇社字[2006]2号文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服务人口规模等级,对中心、站的现状服务能力开展现状体检,发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存在规模不足的问题。部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可及性服务圈人口大于实际服务人口规模的能力,还存在未进入可及性服务圈的常住人口,不满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的要求。
2.2可持续性现状分析
体检发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可持续性不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大部分租用房屋的情况,自有、免费使用的房屋占比较低,服务不稳定。
2.3空间布局现状分析
体检发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现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存在不能服务区域所有常住人口的情况。建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划建设在街区级、社区级层面统筹规划,不应在项目级中确定,易造成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例如在相近的位置分别规划审批2家12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易于医生资源整合,造成资源浪费。
3体检对策建议
3.1基本原则
(1)以十九大报告和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讲话精神为指导,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京政发[2015]7号)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重点填补社区卫生基础设施欠账。
(2)打破街道行政区划界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为重点,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以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依据,形成广覆盖、可持续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空间的科学布局。
(3)建议以此次城市体检为契机,进一步调整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设置,为构建立足基础、内涵丰富、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3.2相关政策
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关系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为实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创造良好条件,2015年,市规划委组织相关单位提出了《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2015年2月始,开始施行,为提升广大居民的生活品质、建设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创造了条件。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以外的城镇地区,居住人口5万人(含)以下的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居住区(含中央单位住宅、驻京部队住宅、保障性住房、商品房等居住项目和现状住宅(区)补充完善配套设施的,适用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小建筑规模3000㎡,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设置,可设综合病床,尽可能独立占地。社区服务站最小建筑规模120㎡,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不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
表3 《北京市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京政发[2015]7号
.png)
注:社区级(层级B)配套设施,街区级(层级C)配套设施。
3.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
通过城市体检,摸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发现现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待提升,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采取新增中心,迁址重建,调整为免费使用,扩大规模等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中心的覆盖范围。体检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持续性不强。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后能够独立占地,配备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为卫计委权属或小区配套用房。
3.4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议
(1)存在已经规划审批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仍未按规划实施,按照《北京市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京政发[2015]7号文件规定,以最低建筑面积120㎡标准实现规划用途。
(2)存在规划审批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因面积过小、高层未能审批建设电梯不利于使用等情况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要求,按照《北京市居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京政发[2015]7号文件规定,以最低建筑面积120㎡标准实现规划用途。
(3)建议在服务不足的居住小区周边选址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以上建议均实施后可大幅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覆盖程度。
4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短板和欠账是北京“大城市病”的典型症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访谈和大数据分析,诊断发现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存在规模不足、持续性不强、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城市体检,最终提出新增、扩大规模、迁址重建、调整为免费使用、恢复规划审批用途等一系列建议,以填补社区卫生基础设施欠账,形成广覆盖、可持续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空间的科学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