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陕西省西安市 西安医学院 710021
摘要:在大学之前的英语学习中,更多注重书面的表达,所以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都不是很好。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中,很多学生也是因为听力上失分太多,而未能考过。就目前来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问题;对策
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但一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听力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于听力教学的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并立足实际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实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笔者任大学英语教师多年,深感学生听力能力的低下,现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自己的建议,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听力教学的一些误区
第一,只听写单词,不听写句子,更不听写段落。英语学习离不开“字”“词”“句”“段”“篇”。我们可以通过听写句子和段落的办法强化学生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
第二,听录音之前或者观看录像之前教师没有提出与文本内容相关有关的问题。在给学生听录音之前或者观看录像之前提出1-2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有利于他们聚焦听力内容的关键信息。
第三,听录音之后不注重听力录音文字稿的学习。听力录音文字稿不仅可以提供我们复核听力答案的便利,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录音文本,找出在听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听力录音文字稿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我们通过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听力理解的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1.提高自身口语水平,强化学生的课堂听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不过,相信英语教师都会认可这么一个看法: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问题是自己是否有强大的内驱力去改善自己的英语口语现状。虽然不少英语教师基本上都可以用英语组织教学,但他们的英语口语的含金量、性价比仍嫌不足。严格地说,用英语组织教学与用上乘的英语组织教学是不同的。
前者由于口语流畅度不够,语音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学生的交流障碍重重,结果很有可能是一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无奇,激发不了多少思想火花和求知欲的英语课;后者由于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较强,良好的语言能力使教师驾驭教学活动游刃有余,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水乳交融,师生之间互动频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出现了灵动、和谐的英语课,这毫不奇怪。在这样的课堂中,互动与交流增多,学生的听力能力自然能够获得极大的提升。
2.解决外语焦虑,摆正自己的情感
相信很多学生对这个场景不陌生:坐在雅思/托福/高级口译/BEC/四六级的考场里,带好耳机,高度紧张地期待“This is IELTS Listening Section…”的到来。播放第一句:还可以,都听得懂;播放第二句:诶我去!刚刚那个单词什么意思来着(努力回忆播放第三句:单词没想起来,第三句整句都漏掉了!播放第四句:不行不行,语速怎么这么快!播放第n句:算了,下次再考吧…
这种情况,在语言研究范围被称为“外语焦虑”。而在‘外语焦虑“中,“情绪焦虑”是最核心的干扰因素。在听力的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办法正确控制情绪,被错误的语言学习观念制约。比如最容易引起听力焦虑感的三个选项是:听力时,希望弄懂每个选项/单词的意思、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话我会下意识紧张、听力速度太快。要缓解情感焦虑,就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字面意思的捕捉和记忆,否则就会出现前文“因为错过了某个字面表达而手忙脚乱错过整个篇幅”的情况。相反,我们应该在接收到一定长度的信息后立刻进行解码,重构语义。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授实用听力技巧
传统的“四部曲”听力教学模式,严重背离了“以学生為中心”教学原则。教师不能因为时间的相对有限性就只顾着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立体、动态的音频资料,使学生在听的过程当中,还能亲眼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非语言交际(如手势、表情等)。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符合交际习惯的真实材料。影响听力的因素颇多,故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听力阶段应进行不同的准备也极其必要。进行听力之前,除了语言背景知识的储备,思想的集中也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有待提高,我们要正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帮助学生摆脱外语焦虑,并传授给学生使用的听力技巧,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的自己的听力能力,并且能够更加轻松的应付听力考试。
参考文献:
[1]蒋武林,吕晨阳.后方法理论视野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2018,(03):84-86.
[2]高强,刘琳.大学英语教师听力教学信念及其与教学实践关系探究[J].外语界,2013(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