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期   作者:焦天明
[导读]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焦天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小儿疝气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儿经临床确诊后均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组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之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两组患儿麻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切皮后MAP和HR及术中KLS合剂使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疝气手术患儿在常规麻醉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腹直肌平面阻滞有效的提升麻醉优良率,降低麻醉风险对患儿的影响,稳定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促进麻醉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小儿疝气
        
        疝气为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可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手术治疗需要配合有效的麻醉方案,以便提升临床手术治疗的价值[1]。因术前的成功麻醉对于手术顺利的进行及术后恢复均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2],故我院近年来在小儿疝气手术过程中,为有效的提供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将联合常规麻醉及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当中开始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基于此主要分析应用超声引导之下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当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小儿疝气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需明确诊断为疝气,年龄<12岁,符合手术指证且监护人同意接受手术治疗。于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0(6.60±2.58)岁;体重19~33(26.20±3.31)kg。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11(6.11±2.26)岁;体重20~34(26.19±3.07)kg。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前常规禁食、禁饮,开放静脉通路,进入手术室后,持续性地为其进行血压、心率等常规指标的监测。通过静脉为患儿注射KLS合剂,待观察组患儿入睡以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选择超声探头7.5 MHz,对患儿患侧髂脊和12肋之间的腋前线水平侧腹肌进行扫描,以便对患儿腹横肌平面声像图进行确定,之后进针,突破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以后达到腹膜肌的平面,回抽没有血液的前提下,选择0.33%的罗哌卡因注射液注入,以1.5mg/kg为标准。大约再过15min为患儿进行手术切皮。对照组患儿手术当中根据实际情况追加KLS合剂,手术结束后对小儿进行全身麻醉苏醒评分,如果患儿麻醉评分超过4分,则可以离开麻醉苏醒室。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的麻醉优良率进行评价比较,并对其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PA)和心率(heart rate,HR),并对两组患儿术中KLS合剂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方法进行,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疼痛越严重)等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儿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发挥对前腹壁神经进行阻滞的效果,这种腹壁区域的阻滞方法可以提供良好的腹壁镇痛作用,因此也开始成为一种新型的镇痛技术[3]。本文通过相关调查和结果能够证实这种麻醉方案的可行性。腹横肌平面阻滞为小儿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平面基本一致,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对触诊小儿的Petit三角产生阻碍,而且穿刺针在进入小儿腹横肌平面也不具备明显的感觉,再加之小儿腹壁薄弱,因此容易导致在具体的麻醉干预过程当中出现阻滞失败或者误伤等不良状况[4]。最近几年,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超声技术进行相关的诱导已被逐渐应用在临床之上,这与常规的盲穿相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穿刺的成功率,因此也能够证明这种方案应用的可行性。综上所述,对小儿疝气手术患儿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通过超声引导进行腹直肌平面阻滞能有效地提升麻醉优良率,降低麻醉风险对患儿的影响,稳定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促进麻醉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颜振艺,莫坚,曹殿青,李志艺,梁广彬.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腹横肌平面及生殖股神经联合阻滞对疝气修补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J].吉林医学,2019,40(01):59-61.
[2]鲁美静,张恺辰,程慧娴,葛伟,郑昌健.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38(02):
162-164+169.
[3]宫玉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1):118-119.
[4]钱丽萍,陈俊杰,曹苏.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患儿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32(03):248-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