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其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期   作者:刘立莉 尕丽
[导读]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刘立莉  尕丽
        昌吉州人民医院  新疆昌吉市   831100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影响因素。方法:将有无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为分组依据,将我院2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I组(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II组(术后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8例在院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4.00%);(2)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占比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占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指出,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均为冠心病患者行PCI后出现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为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治疗时,需要警惕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术;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因素
        冠心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临床疾病类型,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兼具疼痛轻、恢复快、创伤小以及疗效佳的应用优势,不过由于PCI是一种有创技术,加之冠心病患者年龄普遍较大,往往合并多种病症,导致介入术风险系数与手术难度较大,容易在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降低预后效果。因此,为确保介入术疗效,需分析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本文就冠心病患者行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展开了下述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有无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为分组依据,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诊且行PCI的2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I组(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II组(术后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包含:男130例,女70例,年龄64~81岁,平均(72.6±3.5)岁。
1.2方法
        全部入选者行PCI治疗,并将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设置为I组、将术后未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设置为II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并展开Logistic回归分析。(1)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资深护士组成预见性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预见性的护理方案并实施。(2)预见性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谈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负性情绪带来的应激反应。②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在术后应提前做好皮下血肿、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出血、心律失常的抢救措施与急救药物,加强对患者心电图的监控,对患者进行术后吸氧、抗凝干预,规范护理操作。③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血压、心率及伤口是否有出血情况,定时监测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如患者有较高几率发生出血情况时,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进行出血前管理,以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此外,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3)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可主动添加患者微信,定期发送冠心病术后护理知识,每月进行一次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咨询是否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按医嘱服药,建议其饮食以营养丰富、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主,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周进行2次散步运动,合理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1.3观察指标
        将一般资料、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影响因素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统计学软件为本次研究标准化处理观察数据的工具,且一般资料行x2检验,以n/%表示,当分析结果为P<0.05时,代表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2结果
2.1分析一般资料、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2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8例在院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4.00%),包括4例脑血管意外事件(14.29%)、4例急性心肌梗死(14.29%)、20例死亡(71.43%);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占比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占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分析影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指出,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均为冠心病患者行PCI后出现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数据见表1。

3讨论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攀升,且较之普通成年患者,高龄患者因生理功能退化、合并多种疾病,而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更加复杂,容易在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降低手术疗效。本次研究表明,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均为影响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糖尿病患者有血小板聚集反应强、纤溶系统失衡、内皮功能异常等病理生理特征,可影响术后血管修复,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肾功能不全者肾脏长期受损,而肾脏与心脏存在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可互为因果,从而增倍不良效应;急性心肌梗死是多发性急危重症,致死率较高,虽然PCI技术在不断改进,但是高龄冠心病患者也可因术后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脏缺血、缺氧的心血管疾病,会引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分析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过程中,建立预见性护理小组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并落实。实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在术后提前做好患者术后出皮下血肿、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出血、心律失常等状况的抢救措施,便于患者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救治。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少应激反应。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实行并发症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出血、肢体肿胀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而出院指导可加强患者的遵医行为,微信及电话随访可以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健康饮食与运动,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均对冠心病PCI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明显影响,所以需严格把控手术指征,以便尽量降低术后风险,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凌华兴,秦薇,张玉侠,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护理研究,2020,34(07):1193-1203.
[2]王晓冬.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07):25-27.
[3]武卫华,黄新芳,郭艳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2):32-34.
[4]黄修献,王圣,李斌,等.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6):3867-3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