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期   作者:李研 左立春 孙海才
[导读] 目的:分析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临床效果。
        李研  左立春  孙海才
        长春中德骨科医院           吉林长春   130051

        【摘要】目的:分析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到2020年6月就诊的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100例作为实验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小针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之上采取运动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较优,而对照组却较差,组间对比结果显示(P﹤0.05),数据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中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小针刀;运动康复;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效果

        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使其生存质量明显降低。临床治疗该病的方式较多,比如:中药、西药及物理疗法等,其效果各有不同。小针刀治疗是近些年临床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比较明显[1]。为探究小针刀、运动康复联合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有效性,以期提升该病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提升可靠参照,我院特选取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100例进行分组实验,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6月到2020年6月就诊的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100例作为调研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把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女患者30例,男患者20例,年龄在22~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6.58±1.72)岁。实验组患者50例,女患者28例,男患者22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6.59±1.75岁。两组患者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这些患者均采用小针刀治疗,体位选取俯卧位,依据影像检查结果,确定病变位置,在相宜椎旁标记进针点。然后常规消毒,使用利多卡因(0.5%)进行局麻,依据标记点采用针刀分别经皮肤、皮下组织刺入关节软组织,刀口线需和脊柱纵轴平行,然后疏通剥离,松懈粘连、痉挛软组织,当有松动感后,退出针刀,然后实行止血、消毒及包扎操作。实验组在此之上使用运动康复治疗。针刀术后3日,对患者选用伸展运动和屈伸运动引导,屈伸运动:体位选取仰卧位,引导患者曲髋曲膝45°角,将双手抱住膝关节,逐步向胸腹部运动,直到最大屈曲便可,然后放松膝关节,引导患者双脚回到最初位置,往复操作。伸展运动:体位选取俯卧位,将患者的双掌放置在肩关节下,双臂伸直,撑起上半身,放松大腿、盆骨,保持3s,然后回到最初位置,往复操作。两种运动方式,每种15次,两个间隔1分钟,9组/日,持续治疗14天。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依据下腰痛JOA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下腰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29分,优:25-29;良:16-24分;中:10-15分;差:0-9分;不同方式干预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JOA评分改善程度高于3/4者为治愈;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到显著改善,其JOA评分改善程度在1/2到3/4者显效;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损缓解,其JOA评分改善程度在1/4到1/2者为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任何好转,其JOA评分改善程度在1/4以下者为无效;总有效率为1与无效率之差。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本次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数据分析,有效率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数据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后发现,实验组有效率较高(P﹤0.05),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椎间盘变性、腰部软组织慢性劳损及关节突发性突变均易致使非特异性慢性腰痛,临床主要表现有功能受限、局部疼痛等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3]。小针刀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法,以往多使用在骨关节、软组织损伤治疗中,对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使用小针刀治疗,只需对其机体造成较小创伤便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腰背肌肌肉力量,提升患者腰椎稳定性,改进其肢体运动能力,此种方式的创伤性较小,痛苦指数不高,安全性较高,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单一使用小针刀的治疗效果不佳,还应采取适宜的辅助治疗手段,以便提升临床效果。运动康复治疗主要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展开适宜的运动康复锻炼,能有效改善患者损伤肌肉和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推进运动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5]。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临床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由此看出,联合治疗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总之,在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治疗上,使用小针刀、运动康复疗法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比较明显,完全值得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贺志亮,王德成,张慧.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小针刀松解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06):991-997.
[2]翁煜宏,李笔锋,沈祖泓,胡德志.化瘀消痛汤联合小针刀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1):162-165.
[3]徐昆,郝佳颖,杜元良,赵艳军,张峥.小针刀联合神经妥乐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余神经痛炎性因子水平及腰部功能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11):1156-1158.
[4]游上国,张泳斌,王茂国,朱绍同,黄丙勇.腰椎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1):111-112.
[5]唐毅,张良兵.小针刀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致炎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03):406-4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