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数学模型的构建 胡雪梅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   作者:胡雪梅
[导读] 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如今数学教育需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模型是很重要的内容。正因如此,如今数学建模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重点关注内容。数学建模过程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有效培养。数学建模中,将特定问题作为研究核心,学生以此为对象自主探究,在合作中解决与分析问题。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创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塔里木高级中学  胡雪梅  843300

摘要: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如今数学教育需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模型是很重要的内容。正因如此,如今数学建模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重点关注内容。数学建模过程可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有效培养。数学建模中,将特定问题作为研究核心,学生以此为对象自主探究,在合作中解决与分析问题。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创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数学模型
        前言:高中阶段数学教育中,建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反应和体现的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深刻研究数学建模理论知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为学生呈现有价值、有内涵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高中数学教育中数学建模活动实施意义
        作为新课标全新概念的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属于数学核心素养重要构成。数学模型属于很特殊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立体,难度比较大。教师有必要创建数学模型,在数学建模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本质角度来看,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有着现实意义。数学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有效锻炼。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有非常多的问题解决想法与思路。构建数学模型属于探究活动。该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方法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该过程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确保了活动有序推进,学生感受了团队精神、团队意识。
        二、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策略
        为保障高中数学教育中能够顺利完成数学建模活动,教师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建模过程
        基于广义角度分析,所谓的建模存在于数学定理和数学知识形成的每一个过程之中,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学生的数学建模过程。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数学教育新方向、新追求。教师教学期间有必要多加关注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方法,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在情境中学生发下数学问题,并在问题的探索中建立抽象数学模型。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体现建模活动意义。即便是例题和练习题的处理,同样需要经历模型建立过程。此外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和设计教学流程的时候,为了保障建模活动有序进行,需要教师充分参考学生的知识认知情况以及所要学习的知识特点。在学习情境的配合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收获感悟,完成数学模型创建。
        比如在讲解函数概念与性质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知识此外教师也可以站在自身角度,利用数学教育本身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按照学生情况,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幂函数内容引出完成活动设计。


有了情境的引导与支持,学生能够表现出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扎实理解知识、准确、快速理解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质量。
        (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与应用性问题不同的是,数学建模本身有着十分特殊的思想,当然应用题也能实现对建模思想和数学理论的连接。也就是说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综合利用数学知识,结合数学教育手段。应用题是非常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可以使用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建模能力。高中阶段此时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课堂教学期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与问题,概括性提问学生,设置命题。教师提前做好假设模型、分析问题的建模操作,此时学生就能直接使用模型并求解答案。该方法具有很强教育针对性,是提高学生建模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显性教学掌握正确建模操作思路
        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以渗透教育、探究教学为核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多使用隐性教学方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学什么、知识的原理。当然数学建模教育过程中,显性化是非常重要的。显性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建模思路,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有着比较大的难度,如果缺少了显性教育的引导,学生将无法理解知识。学生刚刚开始操作数学建模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建模到底是什么,建模的真实原因和正确的建模方式。教师有必要结合案例讲解与解析知识,让学生建立明确的知识概念理解。比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就可以使用建模教学方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概念之后,教师利用真实情境指点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函数模型处理问题。学生经历了建模过程,才能明白建模概念、含义以及方法。
        (四)创建兴趣小组发展学生建模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数学模型除了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使用当做数学学习工具,同时其本身也可以作为数学学习内容,囊括了大量数学知识点,并承载了数学思想。学生在深入探究数学知识过程中,使用数学模型,就可以顺利掌握数学本质与原理。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创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共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数学能力。学生在小组中分工与交流,集思广益把握数学模型创建方法与数据变量关系。
        结语: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学生此时已经掌握了比较高深的数学知识,学生渐渐有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使用灵活方法教学,让学生能够更积极、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有效性,将数学模型变成自己的工具、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成岗.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J].科技资讯,2020,18(29):13-15.
[2]张俊雄.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于数学课程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6):77-80.
[3]李晖.关于设点法解一类圆锥曲线问题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6):24-25+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