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鼓励学生的原则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侯晓婷
[导读]

侯晓婷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48-01

        课堂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育专家们一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学生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有利于他们掌握更多的信息、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在鼓励、表扬学生方面也是大有学问的,本人根据多年来对自己以及对周围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总结和反思,认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时,如果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具体化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
        平时课堂上,学生时不时就会带给我们一些意外的惊喜,让我们忍不住夸赞。在表扬学生时一味地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很好”之类的话,只是暂时达到预期目标,往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非常好”,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如果学生习惯于“你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还可能无形中使学生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的挫折。如果一段时间不能经常听到“你真棒”,他就可能会有失落感,对老师不满意,还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和逆反心理。而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表扬更有利于激发兴趣。比如,学生很流利地背了一段课文,与其兴高采烈地说“好孩子,你真棒”,不如老师带头鼓掌:“看来你是课后下了功夫的,大家为同学的勤奋鼓掌!”这样的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能激励其他同学,使大家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二、细节化原则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扬学生也是一样,需要从小事做起。所谓的“大事”一般人都能看得见、说得出,而一些“小事”却未必引起大家的关注。会表扬学生的老师一般都会避开盲点,去从微不足道的小事来夸奖学生。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不经意的赞美,都会让学生终生受用。
        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局部可以反映整体的某些特性。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往往反映在一个个有意无意的小动作、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之中。有人说赞美是人生历程中的加油站,而批评则是人生历程中的维修站,每个人都是需要不断加油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事都值得赞美,老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以小见大”,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一语中的”,要切中要害。否则,那些无谓的表扬还会让一些学生觉得大惊小怪。
        三、及时性原则
        在课堂上,学生总会出其不意地给老师惊喜。对于这些展现了学生的风采的良好的行为,老师要做出迅速的反应,及时把“表扬”传递给学生。


老师的及时肯定、鼓励,会强化、巩固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自然而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批改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前一天作业做得好的同学,会在学生中起到示范模范作用。而对那些作业有问题的同学,可以间接地批评:“有些同学的作业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态度更认真一些,他们收获会更大。”这样的评语,既鼓励了先进,也推动了学生重视作业,甚至还会产生魔力,使同学们的作业一次好于一次。
        四、恰如其分原则
        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老师若能真心诚意地欣赏学生的纯真、善良、可爱、勤奋、细心等等,必能找到很多值得赞美的行为,老师不管用语言,肢体,眼神,动作,表情,评语,只要是真心诚意的,孩子必然能到老师的欣赏和肯定。但是老师在表扬学生时需要通过细心观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地赞美他们,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肯定。过于泛滥的表扬容易让孩子失去规则意识。
        五、化“批评”为“鼓励”原则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不是做得好的时候被赞美,而是做得不好的时候被鼓励。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和弱点是难免的,所以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这样情况会更糟。如果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利用他的优点去改进、弥补不足,则会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也会让学生认识自我,充满自信,所以老师要学会赞美学生,要做到有效地赞美学生,从而激励学生上进、改正不良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因为老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心灵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有因为一次表扬、赞扬而走向成功,并能使之终生难忘。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的老师本意是想帮助学生,但是由于言辞欠妥或者方法不当,结果,好心被完全曲解,不仅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反而让师生之间的误会、甚至产生隔阂。像“你有病啊”之类的话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歧义,老师可能是关心学生,而学生以为老师在讽刺他。
        六、尊重差异原则
        不同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不管他们是聪明还是愚钝,也不管他们是乖巧听话还是调皮淘气,老师都应该用心接纳每一个真真实实的个体,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于性格怯懦的孩子,老师要鼓励他们勇往直前,善于寻找他们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对于个性张扬的孩子,老师要引导他们学会收敛,抓住偶尔的一次回答问题出现漏洞的情况,要他们知道“天外有天”,学会谦虚谨慎;对于成绩好,但是又顽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紧迫感,给他们期望值,要他们觉得老师很看好他们。通过“区别对待”,使优生有危机感,树立更高目标,使后进生不丧失信心,也能尝试成功快乐之感,让学生都爱上课堂,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乐意学习,积极进取,从而全面和谐地发展他们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真正学会求知、做人,健康成长。
        总之,老师在课堂上以欣赏者的眼光对待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老师送去赞赏的笑容,他们会信心满满;学生受到挫折时,老师投以鼓励的目光,他们会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后进的学生,老师给予更多的尊重的眼神,他们会感受到尊重和爱护。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