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朱勇
[导读] 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朱勇
        湖北省襄阳市昭明小学   441000
        摘要: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并不理想,受到学生素养参差不齐、教师一味引导忽视学生自主操作、学生参与到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升。基于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际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谈一谈关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是整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动手能力,并且增加实验环节能够让学生最为直观地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点的原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学阶段,实验相对不受重视,以老师为主,学生更多的为观察者,而非自主实验者。这种教育模式想有悖于实验教育的初衷,故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对其进行改进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切合教学内容,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奠定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在实验当中,学生要对实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器材有正确的认识,要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所以小学科学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比如,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时,在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要用温度计对水进行测量,还要通过相应的仪器,比如,用酒精灯将固态的水融化,在水的三种物态变化的过程当中,让学生能够初步地了解实验的方法,并在实验当中得出结论。比如,用温度计测量常温下的水的温度和测量固态水的温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能力
        任何没有兴趣的学习都属于强制性学习,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思考欲望会被遏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兴趣更是推动其综合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科学实验授课老师必须充分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营造充满神秘感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例如,在《磁铁有磁性》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入课堂游戏的方式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课堂场景:几名同学走上讲台玩“钓鱼游戏”,最后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钓鱼竿”可以把“小鱼”钓上来。在激烈的讨论后,老师可以结合“钓鱼竿”道具的“解剖”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磁铁、磁铁有什么作用。相信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每一名学生的探索兴趣都会得到有效激发。


三、结合互动教学引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教学阶段,兴趣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学效果也随之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借助提问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一问一答中消除学生对实验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准备好清水、醋、洗洁精、食用油等,并分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先观察。然后,教师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洗洁精可溶于水吗?其他的物质呢?学生先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这样更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互动阶段,学生先猜想,再实践,得出液体的溶解现象。在这期间,不管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都尽量以赏识的态度引导,随着学生的参与,他们就会慢慢朝着正确的方向积累知识。在互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在这一阶段得到显著提升。
四、实验内容贴合生活实际
        小学的实验内容不仅要有足够的趣味性,也要足够地生活化。科学实验不一定要完全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进行安全的户外探索。通过户外探索,找到相关的实验素材进行科学实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整体设计和实验的结果要符合日常生活中对于科学实验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可以通过实验来理解,从而提升其对于生活探索的积极性和进行科学实验学习的欲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例如,对于凸透镜的光学实验部分,可以让学生自行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然后设计凸透镜,进行相关实验。并将相关实验内容以问题导向的方式提出,最后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地牢记知识内容。
五、延伸拓宽实验
        新课改大纲要求每一名老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挣脱出来,不能再将上课、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与终点,更多的是要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延伸来实现课堂内外的实验融合,在不断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从各类实验中获取养分。例如,在《种子萌发》的学习中,老师很难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演示,因此老师要通过对课堂实验时间的延伸来实现课堂内外的高度融合。通过撰写《种子成长日记》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记录下种子的发育过程。相信在这种教学手段的引导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对科学实验产生别样的理解和认识。
结束语
        小学生因为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轻,升学压力小,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实验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充分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初中,高中阶段就会减少相当的学习阻力。故而,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活动和正确的实验内容,就能够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状况,实现学生学习趣味化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建琴.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风,2019(30):87.
[2]刘楚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85-186.
[3]郑秀清.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