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靖江第二小学 311223
摘要:在自我心理结构中,自我控制是其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内容,也是人们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途径,在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发挥主要作用。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自我控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影响学生整体的发展。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自制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鉴于此,本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培养策略
自制力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的能力,良好的自制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易掌握到知识,还可以让其更易抵御不良诱惑。
一、低年级学生特点
1、认知不足,比较敏感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有限。在幼儿园就是单纯的玩耍,能学到的知识不多.成为小学生的他们对于学习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更别说是自己照顾自己了而且他们对于外界事物也比较敏感,每一个鲜艳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老师的评价也比较在意,可能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就足以让他们兴奋一整天;老师一句批评的话也会让他们闷闷不乐好久,对于外来事物的关注,甚至超过了他们对于自己的关注。
2、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
一年级学生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有时可能说着说着就哭了,有时也哭着哭着又笑了,还表现在他们对一件事情忽冷忽热上,比如这会他还能认认真真的做数学题,会因为遇到一个难题解不出来而难过,会因为背不出课文而着急遇到问题也比较冲动,从来不考虑后果,哪个同学说一句他的或者他家人的坏话,他可能就要挥着拳头上去了;再者可能刚打完架,第二天又和这个同学匀肩搭背,说说笑笑的来上学了总之,这些孩子的情绪完全是由心情支配,心情好了,怎样都好,心情不好,就任性妄为。
3、自制力差,比较活波
低年级学生相对于幼儿园来讲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是依然比较差,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和纪律观念〔他们知道上课不能随便说话,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座位上扔个小纸条,抓抓前桌的头发,都有可能出现他们也知道不完成作业是不对的,但是一回到家,接触到小伙伴,他们还是把作业扔在了一边,活波好动是他们的天性。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1、用制度约束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抓好教育,必须依靠制度约束行为、首先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奖罚分明,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做错了事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一味的逃避,进而形成纪律观念,并且要警钟常敲、对于严格遵守纪律的学生可以在班会上给予表扬,将制度张贴出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会使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
2、注重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受社会评价体系的影响,学校往往非常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出现了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学校应该扭转现状,强调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两手抓且两手都要硬,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经常听到相关的概念,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效果,并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随着时代发展,小学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在不断调整,学校办学规模日益增大,生源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出新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己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利于学校发展。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经过充分调研掌握实际情况,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堵住造成学生学习自制力差的根源。严禁校园内出现不合时宜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针对小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积极改变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和习惯。第二,引导学生积极提升自身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内和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积极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多对未来进行思考,通过各种活动,让小学生了解到努力学习是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重要途径。尝试将学习过程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标准还没有形成,很多学生也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基于这样的整体状况,学生很难有效判断哪些行为方式是合理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这样的背景下,班主任的引导和相关要求的提出就非常重要。班主任要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片段出发,多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善于察觉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看到这些状况时要及时加以指正,并且进一步将好的行为方式进行传导。经过这类训练的不断丰富,学生自然会习得更好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慢慢养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方法很重要。如果一味的说教,或者指责学生的不当行为,这很容易带给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要建立和学生间的良好沟通机制,多基于引导的模式更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接受起来更加轻松,起到的效果也更理想。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班主任可以透过平时生活的点滴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学生更快的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每天下午的午练时间,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到校后自觉在课室里做练习或阅读课外书籍。刚开始,班主任需要每天下午会进入课室,提醒学生做午练或阅读课外书籍,并提醒孩子们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打扰到其他同学。一周左右,学生形成规律了,就由午练班长带着大家一起午练和阅读课外书籍,慢慢地孩子们也自觉了,不用老师来提醒或者监督,就能很自觉的进行午练或者阅读。这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方式能够真正起到塑造学生行为模式的效果。
4、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自我监督
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学生组织对学生自己进行有效管理。在学校内部,除了学校层面建立的管理机构外,还可以组建学生层面的管理组织,实现对学校管理的有效补充。作为社会个体,通常都是处在管理和被管理中,学生同样如此。学生不应该仅仅承担被管理的角色,通过学生组织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多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身心发展历程。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学习基地,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通常学生愿意参加到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来,通过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常见的学生组织包括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等,学校可以开放思路,让这些学生组织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活动锻炼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强化自我监督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当前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监督自己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效果。
5、家长发挥引导作用
家长应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爱模仿、生性好动的阶段,父母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不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事有始有终,还要言而有信。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书报、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高尚形象感染孩子,陪同孩子达成平等协议一起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去影响孩子,逐渐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自律意识。同时,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专注于做感兴趣的事,训练专注力。自制力是坚强意志力的一种表现,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专注于感兴趣的事,也是提升自制力的一种手段。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这就需要父母有措施地进行干预,及时拉回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如父母陪伴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起制作风筝,制作时间较长,就需要父母在关键节点进行引导,从选定形状到制作骨架,再到粘贴捆绑,小学低年级学生手脑并用参与其中,提高专注力;制作完毕后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将使用工具放回原处、废弃材料放进垃圾桶,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感悟到做事必须遵守规则才能有所成。
最后,正确评价事物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自制力的关键。评价客观公正,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素养。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在日常生活中需有意识引导孩子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正确评价。如引导孩子对己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进行评价,让他了解钟南山院士在医学界非凡成就和威望的取得,和他儿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密不可分。从而让孩子明白平凡的坚持依赖于良好的自制力,加深他的家国情怀,为从小树立为人民、为国家作贡献的崇高理想打下良好基础。
6、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该积极帮助家庭搭建沟通平台,比如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建立网络通讯平台等。学校应该深入掌握所有学生具体情况,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为每个团员建立团员档案,这样学生出现学习自制力问题时就可以对该生的日常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到引发学习自制力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校本课程、家长课程。把家长请进校园,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开设学生自制力培养方面的相关课程。将学生学习自制力问题深深融入到家校合作中,向家长借力,让家长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让家长在家庭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的学习进行提升。家长的正面有效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助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自制力问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自制力,是所有小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红梅.浅谈对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J].速读(上旬),2018,(1):230.
[2]陈莉.家校合璧 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8,000 (013):P.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