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法交叉配血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效果比较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3期   作者:杨晓莉
[导读] 比较盐水法交叉配血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效果。
        杨晓莉
        荣县人民医院  643100
        [摘要] 目的:比较盐水法交叉配血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5例。规范采集静脉血液5ml,将每份血液标本分为A、B两份,其中标本A采用盐水法交叉配血,标本B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观察主侧和次侧的阳性检出结果,比较凝聚胺法中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结果:两种方法在主侧阳性检出率上相近(P>0.05);凝聚胺法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16.92%)高于盐水法(4.62%),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时,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交叉配血时采用凝聚胺法能提高次侧阳性检出率,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短,可保证输血安全。
        关键词:交叉配血;盐水法;凝聚胺法;检出率;特异性凝集

        输血是临床治疗时的一种常用方法,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稳定生命体征,降低死亡风险。输血检验是输血前的必要环节,交叉配血就是一项重要内容,是受血者的血清加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液,以及供血者的血清加受血者的红细胞悬液,同时进行凝集试验。交叉配血的目的,是验证供血者和受血者的ABO血型鉴定是否正确,防止出现溶血等输血反应,从而提高输血安全性[1]。目前用于交叉配血的方法较多,如何选择成为检验人员的关注重点。本研究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接诊的65例患者作为对象,对比了盐水法交叉配血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效果,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5例。其中有34例是男性,有31例是女性,构成比为52.31%、47.69%;最小的患者有19岁、最大的患者有70岁,计算平均值为(43.15±12.09)岁;输血原因:车祸伤27例、手术失血18例、产后出血9例、贫血6例、其他5例。
1.2 纳排标准
        (1)纳入要求[2]:年龄18-55岁,符合输血指征,资料真实完整;对本研究有正确认识,并在同意书上签字;近期未使用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2)排除患者: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异常,处于妊娠哺乳期,合并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1.3 方法
        按照规范标准采集静脉血液5ml,在4 ℃低温环境下保存待检。将每个患者的血液标本分为A、B两份,其中标本A采用盐水法交叉配血,标本B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操作如下:
        (1)盐水法交叉配血:取洁净试管2支,分别确定为主侧、次侧。先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3500 r/min,持续时间3 min。分离血清,加入生理盐水配置浓度为3%的红细胞盐水混合液。重复以上步骤,对献血者血液标本同样处理,配置浓度为3%的红细胞盐水混合液。在主侧试管内加入患者血清、献血者红细胞盐水混合液,在次侧试管内加入献血者血清、患者红细胞盐水混合液,离心处理60 s内观察结果。阴性:重悬细胞扣红细胞均匀分布,没有凝集反应,说明配血相合;阳性:红细胞凝集,说明本次配血不相合。
        (2)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取洁净试管2支,分别确定为主侧、次侧。在主侧试管内加入患者血清、献血者红细胞悬液,两者比例为2: 1;在次侧试管内加入献血者血清、患者红细胞悬液,两者比例为2: 1。向两支试管内先加入0.65 mL的低离子盐溶液,再加入2滴凝聚胺试剂,充分混匀后离心处理,转速为3500 r/min,持续时间11s。离心完成后,弃上清液留下层细胞扣,重悬细胞扣观察是否散开,如果散开说明实验失败,重新进行实验;如果重悬细胞扣不散开,加入2滴重选液,轻微震荡在60s内观察结果。阴性:重悬细胞扣红细胞均匀分布,没有凝集反应,说明配血相合;阳性:红细胞凝集,说明本次配血不相合。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主侧和次侧的阳性检出结果。判定标准是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2)采用凝聚胺法检验时,记录非特异性凝集和特异性凝集的凝集消失时间,分为5~10s、11~20s、21~60s、>60s四个等级[3]。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数据,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 25.0软件。计数资料的表示形式是(例数,百分率),计量数据的表示形式是(均数±标准差),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阳性检出结果比较
        数据显示,两种方法在主侧阳性检出率上相近(P>0.05),凝聚胺法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上高于盐水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凝聚胺法凝集消失时间比较
        数据显示,采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时,非特异性凝集在60s内全部消失,特异性凝集在60s内不消失,可见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特异性凝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注:和特异性凝集相比,#P<0.05。
3讨论
        就目前而言,输血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急诊、手术、贫血等患者,通过输血能改善血液循环,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4]。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医师更关注输血后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因为输血会对机体抗原细胞造成一定损伤,轻者诱发溶血反应,重者危及生命安全。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检验,能对输血安全进行评价,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交叉配血时,能进一步证实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是否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如果主侧和次侧均没有凝集反应,说明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治疗;如果主侧出现凝集反应,说明配血不合不能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没有凝集、次侧出现凝集反应,可在紧急状态下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目前交叉配血时,常用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盐水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其中,盐水法交叉配血是一种传统技术,优点是简单快捷,缺点是只能检出不配合的完全抗体,不能检出不完全抗体,对存在IgG抗体者容易漏诊,因此阳性检出率低,检验结果的可信度不足[5]。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原理是:促使血清中的抗体和红细胞抗原结合,加入中和液后,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不分散,由凝聚胺介导的非特异性凝集会分散。相比于盐水法,凝聚胺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方便观察,检出速度快;而且重复性好。
        达珍[6]的研究中,针对280例健康体检者,均采集两份血样进行比较,其中对照组应用盐水法检验,实验组采用凝聚胺技术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抗体养性检出率为12.86%,红细胞凝聚率为27.14%,均高于对照组的3.57%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相比于盐水法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技术的效果和优势更明显。本次研究以65例患者为对象,统计数据如下:①凝聚胺法在次侧的阳性检出率上高于盐水法(16.92%vs4.62%),有显著性差异,这一数据和达珍的研究相近。②采用凝聚胺技术检验过程中,非特异性凝集在60s内全部消失,明显有别于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这说明凝聚胺技术的应用,可促使红细胞与抗体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凝集反应,提高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这些不规则抗体多是IgG类,是妊娠、免疫刺激等因素引起的。现如今,临床输血科交叉合血时大部分采用的是卡式法,但耗时较长,试剂卡价格昂贵,且需要专用孵箱与离心机,基层医院不易达到相应实验室要求。凝聚胺技术显著缩短了配血时间,尤其是紧急情况下,能快速、高效的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血液,挽救患者生命,固很多医院将凝聚胺法作为紧急用血时的首选配血方法。另外,在一些基层医院,凝聚胺法操作简单,试剂便于保存,也将其作为首选检测方法,可提供可靠的配血结果。
        综上,交叉配血时采用凝聚胺法能提高次侧阳性检出率,非特异性凝集的消失时间短,可快速有效识别交叉配血结果,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晓艳,赵铁民.低离子凝聚胺技术在高原地区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9):1182-1184,1194.
[2]林娜娜.分析在临床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优势及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9):169-170.
[3]张增荣.对比研究两种交叉配血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J].系统医学,2020,5(4):36-38.
[4]孙伟杰,初慧,王依彩.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45-147.
[5]耿彪.凝聚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6):125,145.
[6]达珍.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优势及应用效果[J].医学检验,2020,20(2):184-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