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实施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中)29期   作者:林美华
[导读]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针对当前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理论与实际来对其优化和改进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林美华
        广东省博罗县公庄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针对当前课外阅读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理论与实际来对其优化和改进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针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以及新教材的全面适用,教师应当明确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向,从实际学情出发来选定合适丰富多远的文本,来进行课外阅读策略的指导和优化。
        一、教材编写理念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象化,是开展也是教师设计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结构属于三位一体,真正做到了对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这一举措的落实,也意味着课外阅读的开展和指导必须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在书目的选择上耗费心力,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较高的阅读品味。
        1、关注作品价值观
        价值观应当是推荐书目的首要考虑因素。古今中外,真善美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也是各民族共同的追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价值观比较模糊,属于确立阶段,所以该时期下他们接触到的文学和科学等作品会对于其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产生较大的冲击。那么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在推荐或为学生选择书目时就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书目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2、尊重个人兴趣爱好
        教师制定课外阅读书目必须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在推荐和选择上也要清楚认识到各年龄、各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其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推荐和选择。其次对于学生喜爱的书籍,应当予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但前提应当是内容健康。爱看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好事,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尽情地鼓励和支持,当学生对于阅读真正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便可以再着手对其阅读书目进行筛选,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
        3、强调作品的经典性
        选择和推荐课外书目是一个深入挖掘地过程,书目选择的随意性也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一个不足之处,比如其爱看的书多是一些包装精美、当下流行、内容天花乱坠的,加上其年龄和认知经验限制,较为缺乏对书籍的鉴赏能力,所以阅读品味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问卷调查中也显示,读过《朝花夕拾》的学生极少,这一现象也直接反映出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选择的倾向和内心认同趋势。如果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作为转移,那么无疑会导致阅读量不高的情况发生,所以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从价值观引导出发,让学生去阅读真正有价值的经典读物,揣摩当中的内涵。


        二、课内外阅读联动
        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于名著类文学作品的兴趣往往都不太高,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带有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大部头的文学著作为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从而使其热情不高,加上其专注力不足的特点,对此类作品较为缺乏耐心。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内阅读来从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入手,激发其阅读名著的兴趣。
        1、走进名家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当中,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因此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与节日习俗有关,如春节、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那么教师在进行《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文本时,就可以适机地进行课外延伸,比如联系斯妤的《除夕》进行比较阅读,亦或是出示《腊八粥》中的其它部分片段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外阅读布置成为课下作业,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等等。
        2、走进名著
        仍以六年级为例,下册的第二单元中是外国文学名著单元,其中包括了《鲁宾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三篇课文,均都是原著当中的节选片段。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将目光聚焦到课外,来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拓展为整本书阅读,以课内片段阅读为基础,联系口语交际、习作、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来培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习惯和思维,促进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3、方法指导
        阅读课上,教师可根据文本的不同和实际学情来进行阅读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得到一个系统的阅读训练,可形式多样,不受课堂限制,也而可以自由阅读,强调多种阅读方法的学习,此外还可以进行学习资源的扩充,交流分享读书笔记,摘抄等等。例如,在读《青铜葵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亲近人物、文本、阅读和文学四个角度入手,先看封面,读书名,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将青铜和葵花这两样看似无关的东西放在一起,接着观察封底,朗读“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由此明确本书的主题。再看目录,通过目录来引导学生思考大麦地上究竟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最后亲近文学,抓住关键词段来进行重点赏析。
        综上,新课改的深入使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了当前课程教育的一个新方向和新高度,而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讲,课外阅读则是其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应当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霞荣.多一份自由  多一种想象——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J].新课程导学,2018(24):83.
        [2]袁妮,聂爱英.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分段指导、综合提高指导策略探微[J].教师,2018(24):85-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