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8月上   作者:陈语
[导读] 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稳步提高,城市正逐步从功能性表现向文化性转化。同时,城市历史街区也得到了更权威的关注和保护。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个人观念偏差、利益驱动等因素,在整治和实际保障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杭州西湖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陈语

摘要: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稳步提高,城市正逐步从功能性表现向文化性转化。同时,城市历史街区也得到了更权威的关注和保护。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个人观念偏差、利益驱动等因素,在整治和实际保障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保护方式的不当处理,破坏了历史街区原有的格局和风格,为利益而发展,使历史街区走向商业化。本文对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进行分析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利用  综合评价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城市文化相关,城市的文化就是城市气质的体现。每一个时期都有他们的足迹,也有他们在城市里留下的痕迹。保护历史遗产与街区连续发展,是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具有历史意义,是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关键在于处理与发展之间的保护和关系。因此,必须改变历史保护的原有范式,将历史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范围,从建筑结构、建筑形式到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进行三个角度评价,从而确定历史街区保护的倾向,纠正历史建筑遗留下来的问题。以期为历史街道保护规划与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方式,对历史街道的发展与可持续保护起到指导作用。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历史文化街区北临杭州西湖大道,南临东河坊街。区内主要街道有斗府一号桥、斗府二号桥、斗府三号桥、五柳巷、友胜关路、城头巷、知己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为商品住宅混合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9.84公顷。目前,小区共有1173户居民,3000多户居民。规划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砖木结构房屋。
        街区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整体风格和街道格局。部分街区在后期被拆除重建,但整体街道风格并未受到影响。街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传统的中式庭院,完整地保留了城市传统的居住和商业风格。街上的居民仍然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交流。街区内建筑以1-2层为主,以中式庭院为主。一个院子里有许多家庭,他们共用厨房、厕所和其他生活设施。由于庭院空间狭小,不少居民在庭院等原有公共空间内修建,破坏了庭院的风格。区内道路交通便利,既方便了居民出行,又促进了相互交流,形成了和谐的社区关系和深厚的社区文化。随着地铁线路的建设和水上公共交通的开通,历史文化街区除了具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巨大的商业和文化潜力。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体系及分析
        通过保护评价体系与利用评价体系相结合,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不同评价结果制定不同的保护利用方案策略。
        1.在保护价值高、利用价值低的情况下,必须严格遵循整体保护的原则,注重保护,合理利用。为了保持社会生态的多样性,不应改变整体景观和空间格局。特别是对文化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旧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恢复过程中,要注意细节的保护,不能随意添加或删除功能。同时,完善片区基本生活设施,合理疏散人口,保持原有的人口关系和结构。
        2.在保护利用价值很高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整体保护的原则,以保护为第一,以利用为重点。为了保持街区社会生态的多样性,整体风格和空间格局不应改变,特别是对文化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旧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建筑物内部结构可以适当调整,但不能破坏原有结构。同时,实行部分整体搬迁或产权置换,整合部分商业或文化业态,疏通道路,完善街道生活配套设施。
        3.在保护利用价值不高的情况下,首先要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和空间格局,修缮单体建筑,进行拆迁重建,并进行适当的内部改造,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和空间格局的问题改善小区居民生活设施。
        4.在保护价值不高、利用价值高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现代手段对街区商业形态进行重新整理和调整,利用现代商业经营手段进行保护和利用。但不允许拆建大型建筑,也不允许保持历史记忆的延续特别是一些重要建筑,不能改变整体面貌。
        (二)定性分析
        根据街区的影响因素,列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各种评价因素。根据评价因子的定义,各因子的内容明确,包括空间位置、交通条件、商业氛围、道路交通、外部配套设施、街区规模、重要建筑、街区形态、建筑形态、外部街道、内部街道、历史人物和事件等,文化氛围外观、建筑结构、主体结构、外观质量、基础设施和产权。
      (三)定量评价
        根据评价因子和评价内容,通过评价体系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种评价因子进行评分,并对表格内容的要求进行评分。收集专家评分表后,平均计算各评价因子得分,如表1所示。

       

        (四)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定量评价体系,历史文化街区评价结果为(2.14,2.8)。根据评价结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需要同步进行:保护整个街区的完整性,不改变街区风貌,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和50年以上的老建筑。在保持整体景观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鼓励居民搬迁,通过房屋置换实现功能置换,丰富街区的社会性。
分析各评价因子得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各评价因子得分在1-3之间。通过比较得分,可以判断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指标,从而得出保护利用的定性措施。
        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措施
        (一)街区景观设计
        在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在初期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铺装,绿化工程,商店景观设计,素描等。铺装要与整个街区建筑风格协调,符合历史文化区域特点的文化街道。原始的树木要尽量的保存和护理。根据现有地块植物的绿化状况,移栽的植物主要是乡土植物,保证了植物的成活性和乡土的特色。店面的设计要突出地区文化的特点,与周围建筑风格相协调,不能突出。在街道景观设施及小品设计上,应充分运用当地文化的符号及元素,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的特色。
        (二)文化街区整体格局整合
        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和建筑构成了街区独特的空间风格。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体验。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整合中,首先要考虑道路的布局和街区内外交通的构成。在不破坏原有街巷布局的情况下,考虑在主干道内增设车道或地下通道,加强相邻区域之间的联系。为了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对街区内部功能进行整合和调整。根据街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各区域主题定位不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建立街区与外界的联系,对街区内外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使街区周边环境与街区形成互补,有利于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街区保护与改造
        历史文化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并随着不同的历史周期而不断演变。街区的主要建筑和街道特色是街区文化的代表。由于施工时间的影响,区块内的主要建筑物会有所不同。对区块内历史价值较高、属于文物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修复。对于严重损坏或完全损坏的,应采取重建重建的方式。改造应采用传统的工艺和材料,尽量保持建筑原有的风格和风格。对于大楼的重建,新大楼应确保与整个街区在各方面的协调统一。
        (四)街区功能拓展
        要实现可持续的历史街区,必须在可持续的历史街区实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原有街区功能,引进符合需要的新功能产业,从居住、商务、旅游和休闲三个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全面的统一规划,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卓玙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社会空间效应———以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J].城市住宅,2019,26(3):62-65.
[2]文旭涛,陆伟.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观念—以旅顺太阳沟历史风貌区保护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30~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