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0期   作者: 林秀平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

        林秀平
        闽侯县第八中学   35011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有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家庭需要解决子女入学教育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有许多特殊性,也就导致了物质条件、思想观念、情感关怀、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产生。而解决这些问题,持续关注并支持这一群体的学生能够正常地学习成长,则需要家校双方的协同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学阶段为例,试着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校协同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校协同;群体
        引言: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推进,人口流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形成了一个急需被人关注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父母或因奔波于生计,或因家庭条件限制,或因主动支援建设,对他们的教育所投入的精力比不上本地稳定家庭中的子女,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考验。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则可分为学生自身方面、学生家庭方面以及社会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首先没有一个较为稳定的成长环境,一些学生自小学阶段开始,就不断地随着父母的搬迁而更换学校,对于上学学习的意识就比较模糊化,课程学业的基础与连贯性也存在问题。此外,他们无法与同学建立并保持友谊,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感,容易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因而,他们往往会明显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很容易产生迷茫和厌学心理,严重的甚至在中学阶段就早早辍学。其中有的是跟随家长务工,有的干脆就沦为社会失足青年。
        (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让人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多为工业、服务业、个体经营等工作,其本身的文化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因而对子女的教育管理认知也是各异的,有的没有指导子女学习的时间,有的没有指导子女学习的能力,有的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有的对子女干脆采取了“放养”的态度。家长除了在教育管理态度方面会有偏差之外,在教育管理进度上也容易跟学校,跟社会脱节,现得跟不上过快的城市生活节奏,也不太容易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
        (三)社会环境的因素
        说到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其主要特点是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化,实用化。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手机、网吧等物质条件并不难得到满足,然而在信息的接收、辨别、处理方面却没有人为他们引导、把关。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工作竞争压力和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也会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困扰甚至隐患,比如他们自身的健康问题,他们的老人赡养问题都一直在牵扯着一个家庭的精力。作为父母,能够分配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少了。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教师需要对此类学生多家关怀
        有道是:“教不如育,育不如爱。”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的敏感阶段,作为教师,不管是进行授课,还是德育,还是班级管理,都不能厚此薄彼,而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家长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给子女足够的照顾,教师就更应有义务给这一群体的学生多带去一份关爱。
        首先,是对此类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关爱。

例如,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性质导致其不能按时给学生做早餐,很多此类家庭中的学生就会简单草率地解决早餐问题,甚至干脆不吃早餐就来上学。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正常的身体发育,还会引发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因此,教师为学生准备早餐,或者督促学生自己早起解决早餐问题,看似是一件小事,却是学生发育成长,完成学业必不可少的保障。其次,就是对此类学生心理方面要予以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长期跟随父母辗转,生活不稳定,有的家庭是来自边远乡村,对本地环境陌生,学生容易有不合群,不健谈,不配合的现象。但他们内省深处是尤为渴望被关心照顾的。为此,教师要树立和谐、良好的班风,对全班学生不可差别对待,要一视同仁,尤其需要注意保护此类学生群体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与同学多交流沟通,激励他们在学习中不畏困难,拼搏进取。
        (二)由同学之间组成小组相互激励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说到底是他们的学业问题,也是家校双方都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学业问题仅靠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
        为保证其学业不受影响,教师需要在班级中设立学习小组的制度,由同学之间根据具体情况组成学习小组。例如,有这样一类现象,该类学生有些因于就学期间参与过父母的个体经营类工作(如给自家的饭店做帮工),有了相关经验,对数字比较敏感,也很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们的数学学科就表现的较为优秀。但相应的,他们的文科成绩,尤其是英语这一学科就比较薄弱。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之间就可以团结互助,取长补短。以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的课文为例:该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就是以Friendship(友谊)为主题,任课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课的主题内容来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彼此互帮互助,增进友谊,共同成长。建立小组的形式还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分配安排,或者抽调对某一学科课程特别擅长的学生组成专门的“数学攻坚小队”“英语突击小队”“物理特种兵小队”,集中突破各学科的难点,然后为全班同学提供专项服务。
        (三)呼吁家庭与社会参与配合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确实有着不少的困难,但并不意味着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家长就应该放任这种困难,将子女一股脑都交给学校管理。父母永远是子女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其终身的亲人。因此,做好家校协同的教育工作仍需要家长参与配合,为子女的成长共同出力。
        首先,每学期的家长会中,教师要代表校方重点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与这些家庭多做沟通,详细介绍学生本人、班级以及学校的情况,甚至有必要分析本地的教育事业局势,为家长提供宝贵意见。其次,教师定期做好家访,同时,家庭也要重视并配合家访,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教师要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也要监督学生的作业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双方的关注点要一直保持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家庭或者学校。最后,需要家校双方长期保持联系,随时就具体的事项信息交换意见。
        除去家校双方的协同努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还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出台相关政策,以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人有成绩优异者,可以重点予以表彰和培养。
        结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仅靠家方或者校方可以办好的,需要多层面地关注助力。相信,更换了“花盆”的“花朵”在充足的阳光与水的养育下会绽放的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姬万录.新时期农村中学家校协同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家长,2020(20).
        [2]王令军,黄依俊.高等教育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工作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0(22).
        [3]张胜难,张宇红.人文教育体验式教学理论与实践探析——以“大学语文”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