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面塑的校园传承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0期   作者: 田金芳 乔录昌 李广明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

        田金芳 乔录昌 李广明
        潍坊市育华学校  潍坊市科技学院 2610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的民间艺术已经失传,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传承民族艺术,发扬民族精神,不断发展创新,展现民族艺术的魅力。
一、项目背景分析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发展的载体。课程首先是一种持续、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活动。课程开发首先是资源的整合利用,结合学校实际,廿里堡小学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课程,挖掘社区有效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引领师生在面塑艺术创作中传承与创新。
        二、项目解决的问题
        1.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改善非遗文化传承的困境,让非遗项目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美育、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等的育人功能;
        2. 公民素养学生立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施与操作,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服务于社会,提升学生公民素养意识与能力;
        3. 资源整合多元思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的整合开发,加强非遗文化教育与学校、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渗透非遗与科技、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深化学科教学的综合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进行非遗项目与学校课程的大融合。
         4. 主动学习终生受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及评价方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利用网络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创新非遗项目的展示方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非遗项目、信息技术、语文、音乐、美术、品社、科学等多学科融合课程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初中、高中、大学时期的个人特长。
        5.教师发展一专多能。拓展教师课程开发领域,激发教师潜能,锻造教师的非遗文化传承力,造就一专多能教师。
        三、面塑课程项目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1.改变教育模式,引进教师资源。面塑项目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一直以来都有规划,自2009年起,学校聘请面塑非遗传承人赵日文老师担任面塑课程项目实施开发指导顾问,定期为师生授课,让老师和孩子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孩子们从简单的搓、捏、揉、挑等手法学起,学习兴趣越来越大。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 孩子们从小花小草的制作到小动物的制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2.开发面塑课程,丰富创作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面塑》利用下午延时时间,保证每周不少于二课时。  
        3.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
         4.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示范、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展览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6. 进行学科融合,完成面塑创作。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融合多方课程资源,坚持校本化。
三、实施项目课程评价
        1.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的检查评价。
        2.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4.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六一儿童节采用多种方式展示教学成果,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项目成果
        1.上级认定。2010年被认定为潍坊市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2012年11月被授予潍坊市面塑传习所; 2018年被认定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
        2.社会效益。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引起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潍坊电视台、《潍坊日报》等报道21次;学校在潍坊市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发言;和非遗相关的2个项目荣获奎文区政府成果奖;非遗教材管理办法荣获奎文区金点子一等奖;校园文化周展示活动中家长参与7000余人次等。
        3.校本教材出版。研发并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材》(上中下3册)一套,并荣获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科研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活动面塑课程与学生创新力培养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等2个省级课题。
        5.师生获奖共成长。学校7届文化周均有非遗展示,受益学生4000余人次;共培养了 “非遗小达人”729人;另一方面,与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实现了专业再成长,受益老师38人,并受邀参加了山东省课程改革交流会并发言。
        6.2019年,面塑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学校定位于课程的提升,把手工艺制作,演变为具有创作性的面塑故事。让孩子们读经典故事、做经典故事,《西游记》作为孩子们喜爱的古典名著,列为面塑课程故事创作素材。孩子们从故事的场景设计,人物的原型设计,故事背景的搭建等多个方面着手,一石一木,一房一瓦,一人一物等进行了合理分工,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创作。在制作中,孩子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发扬了团队精神,成功完成了《三打白骨精》面塑故事的创作,深刻理解了《西游记》所体现的文化内涵。2019年,面塑故事《三打白骨精》动漫故事正在制作,把传统的面塑故事融入到最新科技中,让孩子们体验动漫故事的制作乐趣,学会故事创编、配音、摄影、音像合成等技术,让经典文化得到传承,让面塑艺术不断创新。
        五、项目反思
        1.学生年龄小,对于文化理解不够,创作中的问题难以坚决。
        2.教师水平受限制,需加强非遗文化的学习。
        3.学校资金有限,非遗项目传承需要资金支持。
         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如何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学习非遗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创新性的传承民族艺术,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