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红
北京市顺义区少年宫 101300?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甲骨文化,是守护中华精神家园、也是守护人类古代文明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和独特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甲骨文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学习可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通过赏、写、画来走进甲骨文——感悟甲骨文——升华甲骨文。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 甲骨文; 传承 ; 美术教学 ; 实践
【正文】
一、传承甲骨文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的功劳,不仅证明了殷商古都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世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一部信史。同时,它又是研究人类古代文明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传承甲骨文化,是守护中华精神家园、也是守护人类古代文明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甲骨文记载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先民生活、思想、社会状态以及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史实,对文化寻根有着重要意义。使中华五千年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完整;使不屈与奋发的民族文化精神更加光大;使甲骨文这一人类文化与艺术宝库更加光芒四射;使古代先贤文明智慧与现代文化智慧相应生辉。
二、美术教学在传承甲骨文中的作用
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和独特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美术教学对于甲骨文的传承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美术语言让学生了解、热爱甲骨文,学生感悟甲骨文化并用美术的形式弘扬甲骨瑰宝。
三、美术教学中传承甲骨文的“三段式”实践
甲骨文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学习可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通过看、写、画来走进甲骨文——感悟甲骨文——升华甲骨文,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甲骨文赏鉴——了解甲骨文
1.音像资料激发兴趣
教师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甲骨文图片资料、图像资料进行赏鉴。一张张、一幕幕震撼的视听效果,让学生对甲骨文及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而敬仰。教师进行讲解并与学生进行启发性互动,让学生走进甲骨文、了解甲骨文,逐步体会到甲骨文的魅力所在。
2.名家品评引发探究
甲骨文看上去虽然质朴无华,甚至显得有些稚嫩与笨拙,但却蕴含着无可比拟的艺术内
涵!邓以蛰先生曾在《书法之欣赏》一文中讲:“甲骨文字,其为书法抑纯为符号,今固难言,然就书之全体而论……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郭沫若先生《殷契萃编》也有精辟品评。学生对于名人大家的诗篇赞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强烈的共鸣,对于甲骨文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甲骨文书写——体悟甲骨文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
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掌握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三)甲骨文绘画——拓展甲骨文
甲骨文字具有象形特点,字形生动有趣,内涵丰富.所谓象形文字就是"像实物之形",每
个字都是一个图象符号.运用在美术教学时,甲骨文字经过构思都可以扩展为一幅与字的含义有关联的画面,还可以运用几个甲骨文字自编一个小故事,那就更加趣味十足,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运用水墨韵味表达自己的故事,拉近了古老文字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从而充分地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
1.围绕甲骨文进行文字配画
让学生结合甲骨文字进行配画。例如在书写好的“羊”字的甲骨文周围搭配上小羊的
真实图画,再添画上草地和蓝天白云;在“鱼”字的甲骨文周围搭配荷花、池塘、小蝌蚪等。一幅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味道并充满情趣的文字画就完成了。
2.深悟甲骨文完成主题创作
在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甲骨文字的书写精髓后,可以根据字意完成一张创作画。例如:甲骨文字“射”,学生在理解“射”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人引弓发箭射中远处的目标。甲骨文的“射”字,就像一只弯曲的弓,中间还别着一根箭,表现出正要发射的样子。学生展开想象力就可以完成一幅以射箭为主题的创作画。再如甲骨文“舞”字,一个人,两只脚于方向相反的站在地上,每个手里还各拿着一条牛尾巴,正在快乐地跳着舞。学生就可以根据甲骨文字义,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欢乐地舞蹈画面,并津津有味的进行同伴间的分享。
三、开展以“甲骨文”为主题的美术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在美术小组中对甲骨文的了解学习,孩子们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写出一幅幅精美的甲骨文字,也能画出一张张美好的甲骨文字画。他们带着自己的甲骨文作品走出校门、来到社会,在社区和广场中传递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系列美术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更多的炎黄子孙关注甲骨文、关注中华瑰宝,凝聚全民的爱国热情!一次次由学生们自编自演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展演活动正在火热的进行中……
参考文献:
【1】 刘佳著 《话说甲骨文》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2009年11月
【2】 王宇信、王邵东著 《殷墟甲骨文》 文物出版社 2016年4月
【3】 董作宾、董敏著 《甲骨文的故事》 海南出版社 2015年12月
【4】 中岳、陈大英著 《甲骨文书法字典》 樊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5年11月
【5】 王本兴 著 《甲骨文字帖》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5年1月
【6】 王本兴 著《甲骨文书法学》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7年1月
【7】韩志强著 《甲骨文书法字帖——古今楹联》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6年2月
【8】 韩志强著 《甲骨文书法字帖——唐宋诗词》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6年2月
作者简介:刘瑞红(1979.7—),女,汉族,北京市人,职务:北京市顺义区少年宫美术教师、副主任,职称:中学高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