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欣
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071000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篇章。根据会议精神,新时代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一手抓“立德”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格局。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专业课思创融合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专业课;思创融合教学;研究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转移到人文与科学素养方面。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将人文素养作为教学重点,将思想政治渗透到各个科目之中。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在师生重视度、教材内容、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些许问题,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音乐鉴赏知识,还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当今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00后,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和鲜明个性。通过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教育是不排斥的,甚至流行音乐旋律的动感和起伏与他们朝气蓬勃的活力是相吻合的,深受年轻人喜爱。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却没有多少兴趣,究其原因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填压式和灌输式,再加上青春期叛逆情绪严重,有些学生故意做出一些不当行为与德育唱反调。此时就需要一种相对温和,能潜移默化让学生明辨是非、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方式来协同思政教育一起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通过生动形象的音乐作品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品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二)学校对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流于形式和功利主义
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许多高校的决策者对于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为了迎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文艺活动,不追求质量,殊不知这种流于表面形式也很难把思政工作嵌入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只是为了增加高校课程建设的创新性,更为了培养高校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音乐教育和思政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但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二者可以相互渗透和结合,只有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富有趣味性和欣赏性的音乐活动中才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立德树人本质。
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专业课思创融合教学研究
(一)营造音乐氛围,优化思政音乐环境
生长与学习环境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使个体在无形中接受教育,获得教化。对此,应将课程思政引入到音乐鉴赏课程中,获得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可营造更加良好的音乐氛围,使音乐环境得以优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从校园环境着手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学校应借机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通过此类活动营造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然地接受音乐教育。此外,学校还应设置校园音乐背景,优化思政音乐环境,在日常学习间隙可为学生播放不同时期、流派、风格的音乐,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身心得到放松,更加全面地感知音乐,接受熏陶。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注重此类音乐氛围的营造,在课上设置背景音乐,根据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音乐作品,通过氛围营造使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放松与净化,在此氛围下促进思政音乐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切实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责任自觉,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是前提。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音乐教师具有扎实的演唱专业功底引领范唱。一对一的专业授课指导,一方面强化了音乐教师师德师风的德艺双馨要求;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的训练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实践融合思政元素,培养和塑造综合全面发展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格历练,彰显专业教学的温度和情怀。
(三)增强育人意识,教学过程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音乐教师在高校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对于传授美育和德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再加上自身缺乏上进心,个别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只是在课上简单的复制音乐知识和技能,自己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也没有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探索怎样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于自己的课堂,导致音乐教育中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这就需要广大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在平时注重个人学习,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增强自己对教材的领悟能力,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解读和阐释。突破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狭小的专业圈,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思想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消除功利心,以教师自身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四)利用学科特点,深化情感体验
1.利用多样性特点,激发学生情感人有喜怒哀乐多种情感体验,特别是心灵感应方面的体验。在音乐鉴赏中,高校应融入思政理念,探索新的改革之路,利用音乐要素多样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2.利用综合性特点,强化情感体验音乐并非是单纯的音乐,作品中还蕴含着如诗如画的语言和意境,能够引发联想。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则需要学生从文学、绘画与意境等角度进行解读,将上述角度作为音乐鉴赏的立足点。
结束语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通过情怀与情感的培育,以有温度的思政教育点,用以情感人的方式,带领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培养和铸造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无私担当精神、爱国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民
参考文献
[1]赵晖.音乐院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9):58-61.
[2]陈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融合思政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2019,40(04):123-125.
[3]曲涛.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评鉴,2019(1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