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田欣
[导读] 当前,美术教育开始重视文化属性方面的教学,
        田欣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验小学  716000
        摘要:当前,美术教育开始重视文化属性方面的教学,这也是非常显要的形势。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通过美术教育媒介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别,打开眼界,并对本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在形式上变得多种多样,在内容上也会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以及更全面的展现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实践;美术资源;地方文化
        当前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美术课本教学中,均纳入了很多地方文化资源内容,将地方文化与传统艺术这两大民间艺术奇葩传播给学生,并可预见这美术元素可以有效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地方文化的资源,已被越来越多学校运用,让学生可以更好了解特色文化,增加兴趣,对国家有信心、有自豪感,信任国家,热爱国家,同时有效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美术课。地方美术融入美术教学的理论在多地执行,如四川的变脸、北京的京剧等等,均是传统具有艺术性的地方特点。本文以西北地区的民俗特色文化——窑洞、剪纸这两项元素为例,探究如何将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至小学美术课堂中。
        一、陕西窑洞、剪纸的艺术价值
        陕北,乃红色革命之区,是特有黄土文化的发源地。从古至今,以其特有的资源及丰富的人文环境,诞生了数量众多的魅力艺术文化。民间美术作为这一艺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相当重要的,安塞剪纸、延安窑洞、铜川的耀州窑瓷器、凤翔泥塑、皮影、面花、马勺脸谱、建筑等构成了陕北民间美术主流。
        (一)窑洞
        窑洞非常具有地域特点,代表着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住宅。透过窑洞,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北方质朴民族的“粗野”之风,感受穴居的魅力。当我们一脚踏入黄土高原,能在这高原上看见犹如夏夜萤火虫一般的众多的窑洞,星星点点,或架在梁上,可嵌入沟里,又或是建在塬峁上。
        窑洞起源最早可追溯至龙山文化时代,距今约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汉代开始不见,就可初见拱形窑洞的形态,并于隋唐时期发展成熟,到了明中晚时期,拱形窑洞大量出现。窑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居住建筑形势,冬天住着温暖,夏天住着凉爽,充分利用地理自然环境,最大限度节省耕地,而且施工方便,能用最少的材料达到建造的目的。窑洞的建造是这里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而来的,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充分利用并改造黄土。以前在这里劳作的人们,他们的梦想就是能修一口属于自己的窑洞,因为在他们眼里,窑洞就是家,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当前,我国居住在窑洞里的人民,集中于甘肃东部、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南西部、陕西秦岭以北、河北西南部、宁夏中西部等地。不同地区,其窑洞也有明显的差异,建筑形式、布局建造等,受当地的地理情况影响,如当地气候特点、降水情况、社会习惯、地貌特点等等,甚至也会受经济的影响,突出建筑形式的特点。
        但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窑洞也慢慢被石窑、砖窑、楼房所代替,大量的土窑洞被废。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窑洞这一特殊的穴居形势生命力旺盛。
        (二) 剪纸
         剪纸历史悠久,已然成为了陕北的符号。剪纸的主题内容多元,风格迥异。只要是逢年过节,或是婚嫁乔迁等喜事,人们总爱在居室或是窗户上贴上剪纸,以此代表着喜庆。剪纸常用红纸,非常醒目,而且花样繁多,即有粗狂的动物造型,也有细腻的花草样式,表现手法以意象为主,意为写意而非写实。剪纸的内容可分为:民间传说,飞禽走兽,花鸟鱼等。尤其在乡下,剪纸是随处可见的。

陕北窑洞比较大,窗户自然也比较大,只要是过节、嫁娶等,讲究非常多,都需要把窗纸重新更换一次,贴上新剪的窗花。剪纸的种类繁多(窗花、屏花、门笺、墙花、箱柜花、壁花、团花等),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寓意和用途。除装饰作用外,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情况及文化的积累。
        二、陕西剪纸教学的重要性
        艺术从表现形式到文化内涵,均能体现其中的艺术价值,这些均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传承下去的。将剪纸教学合理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通过相关内容的教学可以不断的汲取到该地区的精神内涵、审美认识、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特色,还可以间接地促进了陕西的文化建设。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可丰富资源以及充实教学内容。笔者认为,绘画和剪纸本就是相通的,在剪纸创作中,必要有美术基础作为支持,且剪纸也可以有效提升绘画的技术,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剪纸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动脑同时动手,两者同时使用。对小学生的身心是个很好的锻炼。
将地方美术资源结合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提高美术方面的品味,提高学生创造力。感受家乡的美,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地方特色,学生们大胆、热情、奔放的情感表现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培养学习的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展有效的剪纸艺术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对民间艺术以及文化产生热爱,提升民族感。将各个学科和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文化知识。让剪纸艺术教育成为具有特色的一门学科,突出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及学习风气。
        三、陕西剪纸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民间剪纸方式很多,使用的纸张颜色也非常丰富,有黑、白、红等单色,也有复色作品,方式有填色法、点染法、单剪法。先把剪好的那些图纸进行粘贴,然后用锋利的剪刀对其进行细节刻画,这个过程叫做剪刀剪。一般是先分成几叠,放在松散的混合物(包括灰和动物脂肪),然后用刀慢慢描绘,根据纸模型慢慢做成期望的纹样,剪纸艺人一般是垂直操刀。刀剪和剪刀对比,刀剪充分发挥了剪纸的艺术风格和空间,大大加强了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意义,刀剪的优点就是可以一次创造几张一样的剪纸,采用不同的用剪方式,或裁、或剪、或锥、或挤、挫、压,一剪多用。最重要的是,这些并非是为装饰而装饰,所有这些“大轮廓”造型或装饰图案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展示被表现物意和作品本质的传神。这些创作者们抒发真情,并很自然地把自己一生学习到的,深深埋藏于内心的民俗民风、主题寓意和图案的信息,又称之为“口传文化”,通过这种形式痛快地表现出来,虽然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或学校艺术培训,更不知道做的自己认为普通的事却被别人称之为艺术。但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艺术的夸张、变形的造型表现手法,达到一个高水平。
        在我们陕西,其实早有很多学校都将剪纸巧妙的应用到中小学美术课堂里。之前美术课堂内涵比较深的方式只限于艺术欣赏课,简单欣赏及讲评。当前将现代化教学观运用至教学中,融入教材讲解,增加实践动手的课程项目,让学生的体验感加重,了解并体会民俗传统的文化魅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将剪纸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文化意识。在教学当中,将剪纸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将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与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美术课堂资源利用时需要擅长运用地方文化特点,融入本民族特点来激活兴趣。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我们从多方面去思考如何利用有利于地方资源开放的所有可能性,积极的吸取各方面的优秀资源,好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其认知水平,努力完善地方课程的开发。
        综上,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可好凸显出地方美术资源教学价值,并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要在课程开展及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对策进行。
        参考文献:
        [1]高融. 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初中美术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王群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地方美术资源文化[J].教育观察,2020,9(15):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