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
西安新知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03
摘要:抱鼓石是古建筑中石作之一,从其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的纹样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抱鼓石艺术背后蕴含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研究,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五个要素: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元的表现,就应从抱鼓石的文化内涵,图像解读,审美判断结合学生的学情制定相应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探究、认同这种文化形式,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泥塑和版画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传承,使学生的作品既具有内涵又有具有较强艺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吉祥纹样;文化理解;多元表现;传承与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以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抱鼓石是古建筑中石作之一,用于抱框下起固定作用的竖置的扁鼓形石雕。是摆放在四合院大门门楼两端的标志性永久建筑。每一个抱鼓石所雕刻的纹样都不尽相同,所表达的吉祥寓意也是丰富多彩,有祈求吉祥如意的,有祈求长命百岁的,有祈求仕途发达的,有祈求家庭幸福的,还有辟邪立志的。从这些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的纹样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抱鼓石艺术背后蕴含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研究,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五个要素: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元的表现,就应从抱鼓石的文化内涵,图像解读,审美判断结合学生的学情制定相应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探究、认同这种文化形式,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进行传承。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更有内涵。“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基于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抱鼓石的纹饰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超轻粘土以泥塑技法的形式表现抱鼓石鼓面浮雕纹饰,感受其形象、生动、立体之美。运用吹塑纸版画的形式,以刻印的方式表现鼓面和锦铺纹饰的艺术之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对抱鼓石艺术的再创造,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上怎样更好的对抱鼓石中的纹样进行多元表现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真实情境,感悟文化内涵
对于传统文化主题的教学来说,学生理解文化意义的难度较大,关键是如何真正让孩子们先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态,这是传统文化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李力加教授提到:“当学生们对民间美术各类文化形态,造型样相有了基本的认同(图案的起源,寓意,艺术特点),才可以产生逐渐喜欢,有了逐渐喜欢的心理状态,才可能传承,想传承。”
孩子们的生活丰富多样,我们将传统艺术形式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形成多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校文化气息浓郁,整个校园设计古色古香,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我校古建筑“七贤楼”门口就竖立着两块抱鼓石,学生在上下学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但是,大部分孩子对具有年代特征,历史承载的抱鼓石并不能体会其价值,意义、美感。更不会对其突然产生格外的兴趣。所以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活动,来唤起学生对生活事物的感知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在真实的情景从整体到细节的观察中研究、交流问题,初步感知抱鼓石的造型、结构、材质、纹样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促进学生的视觉感知和多感官的触觉体验。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单,根据学习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对抱鼓石这一石刻小品背后的意义与价值的文化理解。使学生走进美术事物,使学生对美术事物产生心理认同。
.png)
二、深度纹样解读,开放审美判断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通过对抱鼓石文化理解,教师着重从抱鼓石中纹样的寓意,纹样的造型特点,纹样组合的形式原理进行解读。这些纹样的不同需要让学生识读与发现,从而让学生摆脱几种简单、固定的纹样,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炼不同形式,样式的纹样,为学生进行深度的图像解读提供保障。
纹样的寓意:以学校的抱鼓石纹样为源头,引导学搜集大量抱鼓石的纹样,通过对纹样谐音寓意和象征性寓意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懂得抱鼓石上的纹样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传达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追求。有祈求吉祥如意的,有祈求长命百岁的,有祈求仕途发达的,有祈求家庭幸福的,还有辟邪立志的。从这些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的纹样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抱鼓石艺术背后蕴含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纹样的造型:引导学生欣赏整体纹样,找出其中的单独纹样,如:鹿,鱼,蝙蝠,荷花,牡丹等,将这些单独纹样与原形进行对比,体会民间纹样是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概括,夸张变形,添加装饰等方法设计而成的。
纹样组合的形式原理:重点分析鼓面和锦铺上的纹样,引导学生发现均衡式和中心对称式的设计原理:均衡式圆形适合纹样:主体物置于一边,非主体物置于另一边,整体画面饱满和谐,给人自由活泼的视觉感受。对称式的圆形适合纹样:纹样上下左右相同,给人以整齐稳重的感受。
三、结合各种媒材,创意多元表现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美术的性质表述为:“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创造为特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实践是最核心的特征,也就是在接受,理解视觉图像的基础上,转化为学生进行创作、表达的基础。”因此,学生前期的图式模仿和图像识读是为学生创作奠定感知的基础。学生在对抱鼓石纹样的寓意、造型特点、形式原理有了深度的了解,那么学生心中就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多元而精彩的纹样,从而可以创生富有生命力的创作题材,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在创作时,选择可塑性较强的超轻粘土以泥塑技法的形式表现抱鼓石鼓面纹饰,能够更好的表现其形象、生动、立体之美。从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不难发现用泥捏形和信手涂鸦一样,是人类最早自发性的美术创造活动,黏土质地轻柔,易操作时孩子们喜爱的泥塑材料,用基本的泥塑技法:揉、捏、搓、刻、戳、剪等基本技法,就可以塑造生动、立体有层次,可视可触摸的形象,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空间形象思维,动手实践能力。选择可复制的吹塑纸版画的形式,以刻印的方式表现抱鼓石整体形象中的纹样,鼓面和锦铺纹饰的艺术之美,并将其运用到手提袋上,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造型表现力,设计应用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体会用传统艺术装点生活,美化生活,服务生活的意义。
案例片段1:超轻黏土创作——《抱鼓石中的吉祥纹样》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若干个单独吉祥纹样,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试着组合一个均衡式构图的圆形适合纹样。
师、请你说一说,组合的纹样的寓意是什么?
生1:我们组用胡蝶和西瓜组合了瓜瓞连绵,寓意是子嗣昌盛。
生2:我们组合用蝙蝠和铜钱组合了福寿双全。
师:主体物是什么?非主体物是什么?
生1:瓜瓞连绵的主体物是胡蝶,给主体物是西瓜。
生2:福寿双全的主体物的蝙蝠,非主体物是铜钱。
师:我们如何用泥塑的基本技法制作一个富有吉祥寓意的仿浮雕的圆形鼓面,传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呢?
1、播放“微视频”——示范对称图案的方法。
(1)画设计图:构思要画的吉祥纹样,选择均衡式的构图方式绘制圆形适合纹样,注意构图饱满。
(2)根据设计图的大小比例,选取适量粘土通过揉、捏、刻、粘等方法塑造立体的吉祥纹样的造型。
(3)小组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部分,最后由组长负责组合拼摆。
(4)上色:为了使泥塑作品看起来有抱鼓石古朴的质感,所以用卫生纸沾浅灰色颜料轻轻上色。
.png)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抱鼓石中抽离出纹样的吉祥寓意和均衡式构图的共性,就会对抱鼓石的纹样设计有一个新的理解,拓展思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愿望。为用黏土制作富有吉祥寓意的圆形适合纹样做好铺垫。通过微课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制作步骤与制作的基本方法:设计,画稿,捏纹样的基本形,刻画细节。用浅灰色颜料塑造仿石雕的古朴美感。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图稿进行合理分工,制作。在展示环节,结合寓意、构图、制作等方面采取师评,生平,自评等方式进行,以此来引导学生评价的方向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持久兴趣。
.png)
案例2:版画创作——《创意吉祥包装设计》
孩子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抱鼓石中纹样能够用黑白线描的形式进行临摹,到组合寓意表达,学生初步了解的吉祥寓意的纹样的表达理念: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版画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欣赏整体纹样,找出其中的单独纹样,如:鹿,鱼,蝙蝠,荷花,牡丹等,将这些单独纹样与原形进行对比,体会民间纹样是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概括,夸张变形,添加装饰等方法设计而成的。
在用版画这一形式表现时,主要通过对单独纹样的造型再设计和形式原理的再设计。
例如:根据抱鼓石的圆形鼓面上的鹿的造型和装饰进行基本问题的设置:这两只鹿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只鹿,为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吉祥纹样造型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发散思维,从鹿的造型和动态进行大胆设计,继而让学生欣赏了以鹿为题材的古代装饰纹样,感受鹿的多样的动态和丰富的装饰。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发挥想象变化其它动植物的造型、动态、装饰。
孩子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抱鼓石中纹样能够从用黑白线描的形式进行临摹到创意表达等一系列的深度学习之后,运用圆形适合纹样,三角形适合纹样的形式原理结合纸盒、手提袋的大小,设计图稿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对家人、朋友的祝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版画中最为简单的形式——吹塑纸版画进行表现,借助刻的表现技法,运用点、线、面装饰,制作具有凹凸画面效果的原版,并印成版画作品。在此过程中感受点、线、面创作中产生的丰富的画面效果。
.png)
根据探究的艺术语言,选择适合本年龄的表现手段,创意表现传统吉祥纹样。
1、工具材料:
吹塑纸,刻笔、铅笔、蓝印纸、油墨、油滚、手提袋。
2、刻印凸版制作过程:
(1)画稿:利用版画的艺术特点创作吉祥纹样的造型,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吉祥纹样的外形。
(2)制版:把想要表现的纹样用记号笔画成黑白稿,黑色部分就是我们印制之后的效果。
(3)刻板:在吹塑纸上覆盖蓝色复写纸,蓝色复写纸上覆盖画稿,并用燕尾夹将三者固定。由于我们选用的是吹塑纸版,所以需要用铅笔来刻版,将黑白画面中的黑色部分刻掉。
(4)滚磨:现在玻璃板上挑好油墨,用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粘于油滚上,再在吹塑纸版上均匀滚墨。
(5)印制:在滚好墨的版上放置手提袋,用手工马莲压印完成。
在评价阶段主要从学生想要表达的寓意及主体物创意的表现技法,线面的装饰,背景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耐心细致程度。当纹样印制到手提袋上的那一刻,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设计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真正含义。
.png)
.png)
结束语:学生在抱鼓石纹样这一主题课程的学习中,以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呈现抱鼓石的纹饰,不仅体现了抱鼓石纹样的艺术之美,也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这正是核心素养所提倡的:美术课不仅是单纯的技能的教学,也不是单纯的审美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对文化的学习,而且能够发现美就在身边,善于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表达感受。在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教育,带着学生走进文化的传承,让以美育人,以美育美的课程丰盈孩子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1月。[M]
[2]鹤坪:《中华门墩石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Z]
[3]候洁,刘阳《老北京的门墩》,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Z]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S]
该论文为陕西省第六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专项课题《建筑纹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元应用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DKT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