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隈研吾和张永和”开始的拓展研读——时代与建筑文化的思考与批判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29期   作者: 于见鑫
[导读] 通过对比两位同时代的建筑师——隈研吾
        于见鑫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通过对比两位同时代的建筑师——隈研吾、张永和的作品及相关著作的研读,结合两本更早时代的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依次从“建筑的出发点”、“建筑的关系性——建筑家的精神本质”、“场所与材料的可能性”三个方面进行研读,从中找到不同时代建筑师对建筑文化思考的共性与差异,进而去阐释对时代与建筑文化的想法与批判。
        关键词:建筑文化 关系性 批判性
正文:
        一、建筑师简介
        张永和和隈研吾属于同一时代的建筑师但是两个人的经历却又比较大的差异,隈研吾在从东京大学毕业以后是以批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他的早期阶段对于建筑的思考可以看作是一个迷茫的状态,但是在后期借由混凝土等材料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来重新找到材料与文化和场地的关系性。而张永和在他的时代之前,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期的现代建筑运动在中国是几乎处于缺席的状态,而张永和接受到了完整的西方的建筑学教育,并结合了自身对于本土建筑的理解,在一定时期内充当了东西方建筑文化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并且除了在做建筑之外,同时还在做建筑教育。
        二、建筑的出发点
        2.1张永和——应对性的建筑:应对环境-应对建筑-应对土地-应对现实。
        从中可以看出,在他做“非常建筑”的出发点是在“应对”,企图通过他对于本土建筑的理解,去有原则的应对当时国内出现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既然奇怪的建筑成为了主流,那么不奇怪的建筑自然变成了非正常的建筑了,张试图通过自己对于环境的应对,对于土地的应对,对于建筑的应对,乃至对于现实的应对,去使他的“非常建筑”最终成为“平常建筑”。
        从形式上看,山语间完美的溶解于环境中,就地取材。建筑还原于自然,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低程度。玻璃和石材的结合运用,使得建筑的开放性和内向性达到和谐统一。从空间利用了地面的高差分割空间,较少利用通顶的墙体将大空间分割成小空间。保证了空间的流动性和较好的视野。张永和在这个作品上通过其对建筑,对场地的操作,去应对建筑和土地与文化上的关系。
        在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项目中,把建筑看作是草原地形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设计,即将建筑处理成地面的延伸和隆起。为了限制建筑高度使之更加融合在草原中,建筑的底层是沉入地下的。同样的,在这个作品中仍然展现了其对土地以及文化的应对。
        2.2隈研吾——迷失、在地关系、自然与人民的建筑。
        最初的隈研吾像是在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对立中迷失,但是从他在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似乎从混凝土中找到了破解之道,一切从混凝土开始,通过混凝土与其他自然材料的融合,把自己从这种悲观与负面的批判,转向积极地去建立起正向意义。从水/玻璃到龟老山展望台,不论是形式上的消去,还是追求完全的融入自然都在力图去消解建筑与自然之间地隔阂。而到了广重美术馆地时候,他运用了天然地材料,使自然的地元素和新的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建筑样貌。至此,他不再单纯的思考建筑在形式上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去思考建筑与材料之间最为根本地联系。
        三、建筑的关系性——建筑家的精神本质
        转而对应到张永和,以二分宅为例,从他的平面剖面,到材料的选取以及建造过程,他都在去强调建筑回归到最基本的时空经验,而不是像诸如那些奇特的建筑那样特定的风格化审美经验,人参与建筑,而不是礼拜建筑,建筑方可能成为活人的建筑。

除此之外,他还强调建筑的显微,“如果建筑的每个细部都被显微,而超越现实,建筑反而才可以成为现实,也可能成为寻常的建筑”。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建筑的关系性,张永和更加强调建筑回归自然与文化的本质,建筑与人最开始的关联——环境、空间、材料、建造。
        如果说张永和试图在寻找建筑与人以及人的生活的关系性,隈研吾则与其有所不同,他所强调的是自然的建筑,自然的建筑虽然指的也是关系性,但更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取进一步探讨材料与在地性的关系,去发掘与创造某种场所精神,使场域产生活化感。从高柳町阳乐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隈研吾更关注从生活之中,融入建筑的手法层面,而非现代主义之下浅短的形式风格。建筑将那个大地,那个场所当作材料,必须采用迎合那个场所的方法,将建筑生产出来。该作品表现人文精神,作品反应环境,工匠精神。
        对应到《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建筑的关系性表现在于建筑是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建筑。如图,建筑可以是干枯的树洞,可以是洞穴。这些皆是从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是有机的。
        综上所述,建筑的关系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化,符号化,风格化,而是建筑家们所追求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性,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性,建筑材料的关系性,建造逻辑的关系性等诸多因素的合集。
        四、场所与材料的可能性
        4.1张永和——材料、建造、形态、空间语序
        通过玻璃来讨论材料和构造方式,最关心的并不是玻璃本身,也不是墙的定义,而是选择材料和构造的方法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材料的使用没有定式,进而更有如设计材料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中科院晨兴教学中心,张永和通过对材料的透光和不透光的状态,去反映空间的状态。在席殊书屋中,通过金属材料的运用去唤醒中国的街景记忆。
        4.2隈研吾——混凝土、在地性、人性尺度、空间
        隈研吾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的结合,再结合的手法上去强调材料和构造的逻辑性,如长城脚下的公社中竹子与混凝土的结合,Chokkura广场中砖与钢板的结合。不论以何种角度开始探讨建筑,最终都会落到建造,落到对材料和构造的探讨,张永和和隈研吾虽然对于材料的操作手法有所不同,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对于材料+构造所体现出的逻辑性的探索。并通过这种建造的逻辑性去表达建筑自身的在地性与建筑同环境,人所形成的场所精神。
        五、结语
        1.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和不同时代审美方式的差异会导致建筑形式有所不同,脱离了环境及场所来谈形式,不论是外在的形式还是内部的空间形式,很容易使建筑成为建筑师个人乃至某一职业群体的象征。对于这种结果要持批判的态度去看待。
        2.建筑的起点源自于顺从与生活。“顺从”是“自由”的灵魂——真正的自由建立于限制之上,建筑的产生必须顺服于建筑自身的法则。有所顺从才有所反,变异与颠覆才有意义。对应到生活上,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作品反应环境,建筑不仅是生活的容器,也是生活内的反照。”
        3.建筑的关系性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化,符号化,风格化,而是建筑家们所追求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性,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性,建筑材料的关系性,建造逻辑的关系性等诸多因素的合集。
        4.不论以何种角度开始探讨建筑,最终都会落到建造,落到对材料和构造的探讨,在作品中体现出对于材料+构造所体现出的逻辑性的探索。并通过这种建造的逻辑性去表达建筑自身的在地性与建筑同环境,人所形成的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斯金(英)《建筑的七盏明灯》 [M]. 谷意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2] 隈研吾 . 负建筑 [M]. 计丽屏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 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
[4] 张永和. 作文本 . 生活 -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5] 张永和. 绘本非常建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