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开平
云南省宣威市龙潭镇陆泉村完小 655417
摘要: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个体总会有差异,作为学生也避免不了这个问题。就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差异也会分为许多种,教师不能仅仅是抓住学习不放,或许学生的学习与别的同学相差甚远,但不代表就没有突出的方面。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指导方法
引言:
学困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教师不能将同学对号入座在这个赋有争议的名词里,这或许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打击。教师要做的是要把学生从这个学困生的泥潭里拉出来,这样教育才会展现出它的魅力,这也是教师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一、数学学困生特征
数学是一个可以让人受益终生的学科,但数学庞大的计算量也让许多人止步前行的原因。小学数学更是学数学尤为关键的时间点,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极为重要的时间点,是培养一名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时刻。设想,要是学生还在基础阶段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成为一个数学学困生,那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1]。
大多数的数学学困生并不是刚开始就学不好学不会数学,而是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是对数学提不起兴趣,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由此长久下去,学生是数学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是看见数学就头疼,不但学生不好受,教师更是生气,觉得学生自己不上进。其实,这也并不是全是学生的责任,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都有犯错。
二、数学学困生成因
数学学困生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教师这些因素造成。虽然好的学校会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但这也仅仅只是环境的因素。教师是学生上学接触最多的,也可以与父母陪学生的时间相比了,并且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教师陪学生的时间会比父母更多一点,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2]。
数学学困生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的教育也十分重要。但父母总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学生身上,将自己所想的都附加于学生身上,美名其曰是为了培养,希望学生能够更加优秀,这些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想着自己也啥都不会,就使劲让学生学习,以此来填充自己内心的空缺。
父母这样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叠加,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嫌学习烦,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学生会用成为学困生以此来与父母抗争。借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学习本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父母将学习利益化,让学生越来越讨厌,也与父母的距离原来越远。
三、数学学困生指导方法
(一)打破学困生的顾虑
现如今都是学困生惧怕教师,学困生觉得教师难以接近,遇到问题也不会及时向教师反映,这时候教师要站出来打破学生的这种想法,要多多深入了解学困生,融入学困生的集体,要多多观察学困生,学困生有时候比较敏感,对于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极为看重,或许教师不经意间的行为举动都会影响到学困生。教师也要站在学困生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并不要一直跟着自己的想法,也要多想想学困生,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和学困生做朋友多倾听学困生的心声。教师要正确对待学优生与学困生,这样才能消除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排挤,教师在这方面要起到带头作用,教师的行为举止影响着其他学生。学困生也是有自尊心的,教师不能因为是学困生而在课堂中批评,这是极为不妥的。
(二)激发学困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困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在教学中花费大量精力去为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是学生第一次对长度有概念的认识,教师要是仅限于课本讲解,对于学困生来说是枯燥的,教师要把长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困生从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先让学困生对此感兴趣。
(三)提高学困生的自信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缺乏子自信心,而且也很少得到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学困生就认为自己本来就很差,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会,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与学困生交流,可以适当的对学困生进行鼓励。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学生对角度应该有印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顾课本,就近取材,让学困生找找教室里的角,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帮忙一起找,这无形中不但拉进了学生间的关系,也增加了学困生的信心。
(四)赏识学困生的闪光点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困生的影响很大,只要是教师的一点夸奖也会让学困生更加坚信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教师也是学困生的伯乐了,学习不行就代表什么都不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学困生对图形都会比较喜欢,各种各样的变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特点。
四、结束语
学困生并不是一直这样,教师要尽早发现,制定目标,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总学困生的拿短处与其他学生的长处去比较。要做到公平对待,学困生只是还没有发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会彼此都有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小强.基于微信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学困生个别指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000(017):P.2-3.
[2]王倩.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对比[J].下一代,2019, 000(003):P.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