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独秀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渗透德育教学,让学生们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关键词】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现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析字品义,渗透德育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形体优美,而且结构讲究对称又富于变化,同时追求严整又不失灵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渗透德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比如在教学“林”字写法时,强调同是“木”字,但第一个“木”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让学生知道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我还进一步点拔: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
二、解读课文,展开德育
语文学科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一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1.在品评词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教材的德育意图大都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分析词义、品评句子入手,带领学生感知重点词、句、段的微妙之处,带领学生感知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2.在感情朗读中渗透德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三、课外延伸,延续德育
1.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2.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等,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2] 戴昌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J].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