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与传承——企业家社会价值的理论依据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徐幼萍
[导读] 摘要:几千年来逐步积淀形成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体系,不但滋养孕育了中国儒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价值遵循,更是现代企业家锻造形成适应当前新时代价值理念的丰厚沃土。
        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几千年来逐步积淀形成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体系,不但滋养孕育了中国儒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价值遵循,更是现代企业家锻造形成适应当前新时代价值理念的丰厚沃土。也正因此,充分认清传统商道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结合当前新形势新要求,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或许正是一门摆在新时代企业家面前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价值;理论依据
        一、儒商伦理:传统商人社会价值的理论基础
        1.以“仁”为本的处世观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儒家伦理哲学的最高道德准则。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是人的本性。《论语》中“仁”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儒家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被排在了第一位。受其影响,传统儒商的经济伦理也以“仁”为根基,成为大家识人用人、酌情处事的最基本准则。
        儒商大都谨遵这些营商先辈的祖训,把“仁爱”作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环节都始终恪守“仁”的思想,为这一行业不断取得成绩和进步发展,乃至赢得世人的认可与尊重,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其实,现代商业中以人为本是思想、质量第一的思想、消费者至上的思想,无疑都与最初“仁”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角度讲也是对“仁”的思想的发扬光大。
        2.“以义取利”的经营观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商业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与西方普遍认可的“经济人假设”不同,东方儒商则恪守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经营活动中坚持以义生利、义利并重,较好地处理了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后世儒商,都将孔孟的这种义利观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3.“经世济民”的责任观
        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每一个群体都应有自身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孔子将此上升凝练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从个体个人到家国天下,可谓步步递进、臻于完善。传统儒商就是牢牢恪守这种经世济民、心系百姓、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以改善国计民生为己任,努力发展生产、解决民生,服务百姓、造福一方。
        二、现代企业家对社会价值的不懈追求
        1.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勇担起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责任,这是传统儒商的一贯品质。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特别是当国家有难、民族危机之时,更是要挺身而出、为国为民。郑国商人弦高献牛救国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到了近代,更是涌现出了一生秉持“实业救国”理想的民族企业家张蓦、为民族抗战倾尽家产仍不停奔走呼号的陈嘉庚等一大批传奇企业家,他们以其炽热的家国情怀,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尊敬。
        2.永不磨灭的创新意识
        互联网是现代科技的象征之一,一直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的李彦宏、马化腾们,更是对创新无比重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思想从来都不缺乏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的思想,但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华为、联想、百度等一大批致力于创新的现代企业,但从整体看,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确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兴事件,更突出体现了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受制于人。不过痛定思痛,短板的无情暴露也让我们更看清了问题与差距,校准了努力的方向与目标,相信现代儒商们经过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创新领域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3.日益重视的生态伦理
        生态环境危机是近代以来才日益突出的世界性难题,它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企业家们能如此迅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担起应负的责任,甚至成为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乃至引领者,这与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等厚重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历史熏陶是分不开的。


        中国的环保企业家们还郑重承诺,今后将尽最大努力控制和避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的污染,绝不做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置环境损害于不顾的事;将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严格管理、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积极参与环保事业、持续增加环保投入等,积极为环保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风好正是扬帆时,在党的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的感召与引领下,相信他们会书写更美的生态环保篇章。
        三、扬弃传统商道文化中的糟粕
        1.“商而优则仕”的错误价值理念
        虽然历史上的这些花钱买官鬻爵、投资结交官员的路数,被越来越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一步步封死,但仍有个别人心存“商而优则仕”的错误思想,千方百计地想接近官场,贿赂官员,这是必须要坚决摈弃的封建糟粕,中国政府倡导要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就是在杜绝这种封建思想的侵蚀,树立健康向上的政商观。
        2.“打虎兄弟亲,上阵父子兵”的家族经营方式
        家族商业模式及其演化而来的圈子文化,显然是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不相适应的。现代儒商必须摈弃落后的圈子文化、地域思想,提高自身的站位、格局、理念与境界,站位全球、面向未来,善于向社会融资、扩大资本;善于聘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促进企业运作高效规范;善于建设外向开放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经营理念等,总之,是要尽快打造形成适应新时代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君子无所争”之下缺乏竞争进取的忍让思想
        儒家传统思想推崇“忍”的理念,“和”的思想,孔子提倡“礼让为国”、“和为上”、“君子无所争”,苟子说:“争则必乱,乱则穷矣”。所以在古代,“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一直受很多人推崇,谦和忍让、文质彬彬,是被认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君子之风。受其影响,传统儒商也较尊崇谦让、忍耐的风格,过于追求办事稳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从而缺少市场竟争和主动进取意识,不重视竞争、不敢于竞争、不善于竞争。
        如果说在传统小农经济之下,市场较为封闭,竞争并不激烈,谦和忍让的思想还有其存在空间的话,则在现代越来越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过于忍让、不善于竞争,必然是日渐落伍,最终被淘汰。商品经济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就是竞争,而在当前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西方文化培养出来的商人和企业,其竞争意识和能力,总体上要比我们强很多。在此情况下,思考如何回避儒商中“和、忍、让”的传统思想,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良性竞争意识,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4.“人情社会”导致法律与规则意识不强
        《红楼梦》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诗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无疑是对传统中国“人情社会”的精炼表述。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熟人圈子,最终织成了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有了熟人好办事,熟人多了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行得通,凡事才能如鱼得水、顺风顺水。
        所以传统儒商往往精于人情世故,小到左邻右舍,大到帝王将相,总是力求左右逢源、处处通达,遇到能与高官显贵拉上关系的机会,更是紧紧抓住,大做文章。“人情社会”注重“礼尚往来”,有时甚至是礼大于法,这在现代社会看来是不可容忍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规则是行为准则,法律是基本底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个人情社会,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显然,总书记并非完全否定“人情”,但讲“人情”要在遵守法律和规则的大前提下,这恐怕是避免出现问题的根本。
        总之,对待传统商道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吸收借鉴有益成分,抵制祛除不利因素。要通过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最终形成适应新时代的商道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傅治平.企业家价值论[J].湖湘论坛.1999(6);P32-33.
        [2] 张琳琳,张雯佳,王晨.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略述[J].新西部,2018(10):80,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