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村落心理环境营造方法调研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应莉
[导读] 摘要: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改变身边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自身的生存。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改变身边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自身的生存。一部人类的历史,也是环境被改变的历史。在人类改造周边环境的同时,也在研究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心理学证明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徽州地区是一处山明水秀、山环水抱之地,自古名流、商贾、仕官、巨匠辈出。如此杰出的成就与徽州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徽州经过数代徽州人的改造,变的越来越符合他们的需要,其中有许多成功的地方,而心理环境的营造就是非常精彩的一笔。本文通过作者实地调研以及大量的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和研究等分析出徽州村落景观环境与人的心理关系,并针对心理环境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应用的营造方法。
        关键词:心理环境 营造 公共空间 私密空间 心理关系 生态的心理 环境 文化的心理环境
        一、公共空间营造方法
        (一)公共空间范围
        公共空间包括:具有集会理事、仪式教化作用的各种祠堂,村民活动的街道,村口、广场、书院等。以明清的徽州西递为例,有专理喜事的敬爱堂,有专理丧事的各房派的支祠。
        (二)公共空间营造概况
        特以徽州宏村、西递为例,分析徽州村落公共空间:
        1街道空间
        徽州古村落的街道不仅是联系交通的,它同时又是村民公共交往的空间,因而从功能使用来看,它是复合的、模糊的,兼具商品交易、喝茶闲聊、走亲访友之功能。使街巷氛围异常热闹,充满生活情趣;从空间形态来看,它是变化的、丰富的,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灵活性极强,还有许多室内与室外过渡的灰空间,如骑楼、门庭、廊道等,更具有舒适性和亲和力;从景观构成来看,它又是充分考虑了景观的层次与节奏,例如街巷中心景、底景、转折景、对景、借景的布局,以形成干变万化,跌荡起伏,层次丰富的景观结构。宏村主要建筑顺沿着水口到南湖的九曲十弯的水圳,在水沼附近尤为集中。同时这里的街巷也更加密集,形成主要的街道空间。
        2村口空间
        村口空间构成古村落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村落的特征和标志,所谓“特征和标志”是指那些有着确定含义且具有目标突出的具体地物,如:建筑、大树、水塘等。宏村村口是一个具有典型个性特色的古村落景观之一。主入口伴溪而建,并种植两棵历史悠久的古树-银杏、红杨,以此为中心形成村落入口广场。两棵古树冠颈很大,树冠势如华盖,成为村口画面的视觉焦点,因此突出了村口的节点空间,所以也被形象的誉为“牛角”。
        大树通常师一种形态巨大的景观标志。许多古村落均有标志性景观的大树,树的年龄越大越表明该村落历史文化的悠久。高大的树木因其巨大的伞形树冠,而成为人们纳荫乘凉甚至挡风避雨的理想场所和日常活动中心。
        3广场空间
        对村民而言,广场的意义是丰富的,或祭祀,或聚会,或看戏,或交易等。它是一个村落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交往的中心,宗祠、戏台、集市场均集中分布在这一区域,村民们关于村内村外的奇闻轶事许多都从这里看到,听到,广场成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场所。
        北边的建筑后退遗留出大片面积,形成宏村较大的也是使用率最多的一个广场。当时广场在徽州的作用现已无法考证,现为宏村的商业旅游纪念品的集散地。宏村的家族宗祠--乐叙堂,因为面向月沼,而周边的建筑与月沼留有2米左右的街道宽度,也许是鉴于景观的整体性,宗祠并没有后退而形成广场,而是在月沼东部,环水道路与巷道连接处留出广场空间。位于南湖的南湖书院,也是建筑后退留出面积形成广场。这是鉴于狭窄的河岸走道并不能满足书院广场的公众集散要求,从而设置广场空间,并植有高大乔木予以遮荫。
        4仪式教化空间
        祠堂一般都是用以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仪式教化的目的。古村落中的祠堂往往都是处于村落的核心地带,并且是全村族人的精神中心。因而祠堂建筑一般也是村落中最高大富丽的建筑。祠堂在村民们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形象和威严,是村庄里最神圣的地方,也最能表现宗族权力的空间。村庄规模越大,家族分支越多,人口越旺,宗祠的数量也就越多,村庄中的祠堂空间结构也就越复杂。徽商们为了寻找精神的根基和心灵的慰藉,在修建宗祠上不惜花费巨额的金钱,是宗祠为他们确立了茫茫商海中的明灯;是宗祠呼唤着他们即使是在外漂流多年,老来依然走向返回故乡的道路,祠堂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在民间几乎村村有祠堂,祠堂分为家祠、宗祠、神祠三种类型。后来一般又发展成私塾学堂、家族聚集议事、进行娱乐庆典的地方。
        氏族祠堂的祭祀对象大多为宗族的男性祖先,各祠有自己的堂号、族谱、族田等,设有族长。祠堂建筑在形制、地理位置、用料、装饰题材等方面与一般住宅有很多不同。首先,祠堂作为族之中心,其形制更为隆重,更完整的体现出宗族的凝聚力和严格的内在秩序。祠堂一般多为两进;前进为庙,是祭祀大厅;后进为寝,多为楼阁式,摆放祖宗的神像或牌位。也有的是三进院落,分为门厅、享堂、寝殿,地面逐渐抬高。祠堂外形方整,是理想的合院串联,模式。一般住宅受地形、门位、财力限制,往往形成的是变通的合院形式,如临河但不平行于河,就会空出三角形或梯形的前院。祠堂的位置多选在临河,前有空阔的广场适合宗族活动。其次在用料选材方面,宋、清不同等级的管式建筑都有用料尺寸的规定,民间建筑虽然没有明确的用料法规,但祠堂从规模、级别都高于普通住宅,因此选用的材料都是名贵木料,防虫耐腐,粗且直,以体现宗族的强大与富有。至于祠堂建筑中,匾额和堂联占有很大比重。从堂名到楹联,处处体现“忠孝节义”的题材、“耕读为本”的题材。中国传统社会史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血缘的投影”(费孝通,1948).徽州村落也主要是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

宗族的核心表现-宗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念场(心理场)作用,这里的村落建筑基本都以宗祠为物质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布局,形成聚合状的村落组团空间,西递的中心祠堂-敬爱堂,也起到了心理中心的作用。
        二、私密空间营造方法
        (一)私密空间范围
        私密空间包括:民居内部空间的庭院、天井空间,私家园林以及民居室内空间等。
        (二)私密空间营造概况
        1民居布局
        自明清以来,徽州地区一举成为我国当时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区域,其建筑风格吸取了大量北方建筑的特点,一些商贾名流家宅聚集之地就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徽州民居具有良好的自然居住环境、宜人的居住条件,为居住在此的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空间。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徽州民居布局一般是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庭院结构多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封闭式组合院落,布局、结构十分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为沿轴向对称布置。而从平面格局来看,随时间的推移和宅院规模的增长由原先标准的三合院的基本单元演变为多种形式的拼合。其组合方式灵活,不能以简单的串联或并联概括。不少庭院中还建有书房、花厅和私家花园等等。内部利用宗族合局中的尊卑等级、男女、长幼次序的封建礼制等级区分空间。大门内外是两个世界,关上大门便把自身与外界的喧嚣隔绝起来,在院中赏花栽木、修身养性,满足道家遁世的需求;走出大门即可置身与俗世生活之中,实现儒家出世的愿望,传统的儒道思想在庭院空间中达到了平衡状态。
        2天井空间
        徽州民居平面对方正而不单板、虽紧凑而不局促、虽格局统一而仍多变化,究其原因天井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天井一般为徽州民居中家庭活动的核心场所,也是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且兼具采光、通风和排水诸多功能,同时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虽然杂院的外墙高耸而封闭,但从天井顶部泻下的天光、雨雪,使人足不出户便可感受自然地气息。即使到了冬至,阳光依然可以照到堂屋的桌子上,人们可以坐在堂厅里晨沐朝阳、夜观星斗。而雨天里,被四周坡面屋顶导入天井的雨水源源不断的落入杂院中,没有外泄,正好符合当时徽商期望老天降幅,财源广进的心理。进而赋予它聚财、天降洪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含义。也折射出这个商贾之乡的世俗价值观,体现典型的商人心理。从家族繁衍的角度视之,这还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源远流长如川流不息。故徽州人常言:“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
        除此之外,天井还是体现家主身份品味的重要场所。徽州三雕之砖雕、木雕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雕工的精细程度、木料的选择都是户主财力的象征;徽商的“贾而好儒”在其装饰题材也有所反映,多数住宅除运用大量象征财富的铜钱纹窗格外,会在天井出挑的牛腿、木福门得中端,雕刻孝义典故,表达传统观念的“孝”。也有冰裂纹或镶嵌彩绘石板的手法,表达主人的人格追求。
        3家庭园林
        徽州民居家庭园林的面积一般不大,除却如歙县唐模的檀干园,棠越的鲍家花园和其他县的达官显贵、巨商大贾的花园以外,大多为小巧玲珑之态,但却皆构思巧妙,小中见大,力图从紧凑的建筑空间里寻求疏朗、广阔的自然空间,给人一种恬静优雅,含蓄自然之美。在总体布局上,徽州古民居巧妙地运用各种对比、尺度、对景、借景等手法,使园林景观达到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加丰富的景观。园林中以水池、盆景、盆栽、品种好的花卉为主,辅以种植一些观赏树木。这种构思布局,加上圆窗和半圆拱门的衬托、使得园林景观极具情调又富有品味。徽州古民居的庭院一般都呈矩形,小巧玲珑,栽树养花,假山鱼池,亭阁水榭,既是修身养性的好场所,也是晾晒衣物,乘凉晒太阳的居家之所。宏村“德义堂”庭院就是徽州家庭园林的代表之作。宏村有一条600多年的人工古水系--水圳穿越全村。庭院主人巧妙地在庭院内挖鱼池,将活水引入庭院之中,使小小庭院平添了几分灵气,几分神秘。这也是宏村庭院区别于其他庭院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庭院分院、园两部分,院建于读书楼前方,园建在读书楼左侧,院子与园子只有一墙之隔,旁有院门相通。院子中央部位为一口鱼池。走进庭院、迎面是一幅木制屏风,右边是一水榭。水榭栏杆(勾栏,现称美人靠)与屏风形成一线,成为鱼池的一面护栏。鱼池中的水是引入屋外活水、池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鱼池的东、南两侧边沿是花岗岩条石护栏,上面摆满盆景。鱼池西侧的院、园隔墙上开设一个小门口、有莲花木门开启,以供家人通过此门从池中打水灌园浇花,门的旁边开一圆窗、窗沿以黑色大理石围合、窗内伸出几枝梅花,窗下池边是种有牡丹、玉簪花的花坛。结满猕猴桃的藤蔓垂挂在窗前,几根野藤贴着墙壁,偷偷地爬到小门的门檐上面。池的东北角有一台阶,可供人到池边洗涤、汲水。通过圆窗和小门,可以看见园内花草树木,门、窗内外交相辉映,相互成趣,鱼池东侧的院子空地中种有天竺、桂花之类的吉祥花木。水榭檐下悬挂一幅写有“临渊”二字的牌匾,取“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的典故,反映出主人“观望不如实干”的心理。水榭边有一鸟笼,笼中画眉不时发出的悦耳歌声,使院内增添了几分情趣和几分生气。
        4室内空间
        徽州民居善用一定的摆设体现主人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的追求与期望。这种以建筑构件符合人生哲理的做法,在徽州民居的厅堂中显得尤为突出。对联的摆挂、物件的摆设,无一不予居者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厅堂分前堂、中堂、后堂,后堂也称高堂,一是后堂多于地势较高之处,一是此地多居住长辈之故。中堂历来是用于祭祀、庆典、议事、会议、会客、饮宴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徽州民居中作为家庭生活活动主要空间的中堂,上悬匾额,正中的太师壁上往往挂的是大型画轴,一般是山水、花鸟或象征吉祥如意的福、禄、寿三星,两侧再配以颇有哲理的木制楹联。每逢传统祭祖之日,主人便收起画轴,挂上祖宗遗容,等到祭祀活动结束后再重新挂上画轴,现在有些村落的老宅中中堂还挂着祖宗的容像。画轴之下还设有条案,长度与中堂太师壁相同,前面摆有八仙桌,太师椅。条案正中即房子中轴线位置摆一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有吉祥之意。钟的两边东置古瓷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这种摆设以物寓意,取得是瓶镜的谐音“平静”,这一摆设几乎家家雷同,户户可见,体现了徽州人对其生活环境的种种希望,一方面希望自己在外经商的亲人在经营活动中出入平安;另一方面,那些在外经商成功,衣锦还乡的商人没有了竞争的危机感,期望从此过上平静的生活,后代子孙也能在此世代平静生活。这其中不仅蕴含着祈求和睦安康的意义,又折射出四处奔波的徽商在内心深处对于平静生活的渴望。
        参考文献:
        【1】周玮、徽州古民居村落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