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汽轮机装配式静叶栅装配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杨科 陈锐
[导读] 摘要:某汽轮机静叶栅采用全新的装配式结构,结构简单、能多次拆卸、密封效果好,但装配间隙小、制造难度高。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某汽轮机静叶栅采用全新的装配式结构,结构简单、能多次拆卸、密封效果好,但装配间隙小、制造难度高。本文在总结某汽轮机静叶栅装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静叶栅的特点和制造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装配流程,优化了静叶栅装配的装配方案。同时,本文对装配过程中的密封环卡涩、叶栅节距测量等技术难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完整、高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静叶栅装配解决方案
        引言
        装配式静叶栅作为发电及动力设备通流的核心静子部件,在反动式汽轮机、燃机压气机中均有所运用,其结构和装配技术一直在发展中。
        常见的汽轮机静叶栅结构有2种,第1种装配式静叶栅结构采用四层结构,即持环(或高中压缸)、外围带、导叶和密封环,其装配关系为:外围带、导叶和密封环组成静叶栅,装配在持环(压气机缸)里。在持环与静叶栅间使用定位销定位、螺钉把紧,防止静叶栅周向窜动和保证间隙、段差等技术要求。其结构复杂,装配难度大,制造成本高。
        第2种静叶栅结构采用三层结构,主要由持环、叶栅胀紧条,导叶片组成。在持环与静叶栅间由叶栅胀紧条打击胀紧,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但是由于无密封环结构,密封齿是在导叶冠部车削成型,密封效果较差。
        结构简单、能多次拆卸、密封效果好的装配式静叶栅,是静叶栅的结构改进的方向。
        1.某汽轮机静叶栅结构特点及装配难点
        1.1静叶栅结构特点
        本文研究的某汽轮机静叶栅结构采用三层结构,主要由持环、导叶片及密封环组成,对比引言介绍的第1种结构,导叶直接装配在持环里,密封环装配在导叶内冠上形成各级静叶栅,结构得到了优化。对比第2种结构,其取消了叶栅胀紧条,改为由内孔处密封环整体固定整级静叶栅。静叶栅结构简单,密封性好,方便多次拆装。
        1.2 静叶栅装配难点
        该静叶栅取消了外围带结构,且在周向和径向方向都没有定位和把紧的结构,即装配完后,静叶栅可以周向滑动和径向晃动。为了保证装配后不晃动,必须缩小导叶、持环和密封环的加工精度公差,提高配合尺寸公差。
        该静叶栅装配难点有如下3点:
        (1)导叶无法装入持环安装槽。
        为了保证零间隙装配要求,导叶按照加工精度公差上差加工,安装槽精度按照加工精度公差下差加工,装配过程极易发生卡涉。安装槽尺寸太小,槽内清根困难,清洁度也难以保证。
        (2)密封环装入导叶内冠困难。
        由于导叶制造精度的影响,内冠高低不平存在错位,加之密封环是半圆薄壁件,加工后变形严重,所以密封环装入困难。
        (3)中分面导叶内、外冠间隙,密封环间隙难以达到技术要求。
        中分面导叶内冠间隙要求0.6 0.05mm,外冠间隙0.5 0.05mm,密封环间隙0.5 0.05mm,由于静叶栅周向不定位,每一次装配过程中,此三处间隙都会发生改变。
        2.静叶栅装配流程优化方案
        在总结其它静叶栅装配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该静叶栅制造特点,形成如下装配流程:
        (1)将单支导叶分别在持环、密封环进行试装,确保不会卡涩;
        (2)将每级导叶按顺序装在持环里,在导叶片用油漆笔编号,在导叶内冠处用电刻笔编号,检查导叶内、外冠间隙,并适当修配外冠间隙;
        (3)装上压紧螺钉,压紧螺钉低于持环中分面0.05mm,确定导叶修配量,总长要适当留量便于保证中分面间隙。
        (4)导叶返修后,重新装配,保证中分面间隙导叶内、外冠间隙压紧螺钉与导叶缺口间隙,压紧螺钉低于中分面间隙。
        (5)对密封环中分面处倒角,打上配对号;中分面导叶倒角。装配密封环并调整中分面间隙,密封环中分面各低于持环中分面。
        (6)在密封环进汽侧端面装上工艺顶紧螺钉,并将各级静叶栅内冠间隙用塞尺塞匀涨紧,导叶进汽侧与持环(缸)本体用塞尺塞紧,避免镗床钻孔时导叶片位移造成静叶栅整体错位。
        (7)上镗床加工内圆处销螺孔。


        (8)钳工对螺孔攻丝,清理铁屑,并用力矩扳手拧紧螺钉。
        (9)测量静叶栅段差并对不合格的段差进行修磨。
        (10)取下密封环后将导叶片油漆笔编号清理干净。
        (11)上立车车密封环齿形。
        (12)完工清理,在持环或缸的背部打印各测量孔图号。
        此流程不仅保证了静叶栅的各项技术指标,也最大程度的优化装配流程。
        3.静叶栅装配过程重要问题解决方案
        3.1    密封环装配
        由于导叶内冠错位和密封环变形,密封环装配困难,常发生卡涩和拉伤装配面的情况。为解决该问题,首先应精配导叶外冠,减小内冠错位量,并对内冠错位量进行修磨。其次,将密封环的端面装配槽进行倒角,倒角1mm。最后对密封环的装配槽进行彻底清根,避免机加工积屑瘤存在。装配过程中,对密封环和导叶涂抹润滑油,在静叶栅中分面处施力,保证密封环顺利装配。
        3.2节距测量
        静叶栅需进行节距测量。由于静叶栅尺寸所限,使用常规隔板节距卡尺测量,卡尺与持环本体发生干涉,而且由于静叶栅导叶汽道安装角较大,导致测量精度很低。基于上述原因,进行了节距卡尺改进。改进后,测量的误差0.02mm,很好的满足节距的公差 的要求。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节距测量,可采用三坐标进行检测。三坐标的测量精度为0.001mm。
        3.3 导叶间隙超差及处理方案
        静叶栅导叶外冠间间隙只有0-0.02mm,由于导叶制造精度和装配累积误差,加之静叶栅周向方向不能定位,所以间隙很难合格。
        在导叶预拂配时,要严格检查导叶外冠间隙,对不合格的位置进行记录。整圈导叶装好后,测量导叶总长余量,以确认单支导叶的修磨去量(为了保证节距合格,单支导叶的去量不能超过0.10mm)。单支导叶的修磨去量确认,也可以参考节距值进行确认。修磨去量应尽量保证节距值合格。
        去量确认后,修磨的手段为磨车修磨和钳工修磨两种。磨床修磨速度快,表面粗糙度好,钳工手工修磨能有效保证叶片辐射角,控制去除量。
        3.4 段差测量及修复
        静叶栅导叶外冠内汽道面与持环汽道面的错位量即为段差。段差是影响气轮机通流效率的重要技术指标,该汽机轮机静叶栅段差要求为不大于0.05mm.
        段差测量应该模拟静叶栅最终的工作状态,但是为了保证制造的顺畅性,在密封环内孔把上销螺钉之后进行测量(车密封齿之前)。测量的手段为,在持环汽道面和导叶外冠汽道面较低的一面垫上塞尺,手摸平整,塞尺的厚度即为段差值。持环汽道面低于导叶外冠汽道面为正段差,持环汽道面高于导叶外冠汽道面为负段差。
        对于超出技术要求的段差需要进行修复。修复的手段:对于负段差,超出技术要求0.1mm,需要更换导叶;对于正段差,钳工修磨导叶冠部(进行倒角处理),修复后段差手摸平滑。
        3.5静叶栅整体错位预防
        装配密封环后,静叶栅在周向和径向方向能轻微窜动,导叶内冠在密封环里周向方向也能轻微窜动。镗床钻削密封环与导叶内冠处的销螺孔时,导叶发生位移,导致装上销螺钉后,密封环被导叶反拉错位,错位量0.3-0.4mm.
        为了预防错位,在镗床钻削密封环销螺孔时,将静叶栅与持环进、出侧间隙用塞尺塞紧,导叶内冠处用0.05mm塞尺均匀塞紧,这种措施能有效控制静叶栅和导叶内冠不窜动,保证静叶栅不错位。
        4.总结
        本文依托某汽轮机装配式静叶栅的制造,结合其结构的特殊性,在分析其装配难点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装配流程。在导叶节距测量、段差测量及修复等技术难题上,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完整、高效的装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任敬心.磨削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郑文虎.机械加工实用经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刘英,袁绩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