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
摘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都在讲究方法,追求效率,所以关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按照传统时期单调的策略是不可行的。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班主任,要从新的角度去探析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从事班主任这一职业的实践经验,对关于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作以下几方面探析。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渗透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人。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生力军,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初中班主任,面临的教育对象是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主要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极易产生困惑和烦恼;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问题上,常常不客观、不全面、不稳定,叛逆心理明显。班主任对中学生思想品格和世界观的养成和保持会起到非常大的导向作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主动了解学生
学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班主任唯有以有效的工作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针对于展开德育教育工作而言,首先就要对自身从事的这份职业有足够程度的热爱,从而以为了学生发展着想的态度主动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和自身的近距离,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指导,以求实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目标。
比如,针对课堂上大声喧哗的现象,首先,笔者会走到违反纪律学生的面前小站一会儿,根据心理学分析,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下去,也可以让该学生主动认识到因为自己的交头接耳对其他同学造成的影响。然后,笔者会在下课后主动与该学生进行交流谈话,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并让这名学生做一份自我检讨。最后,笔者便会根据学生的检讨书对学生再次做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对学生知错就改的品质进行表扬。这样,笔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对其实施德育教育,切实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制定德育计划
从当下教育环境中的客观条件上来看,学生会在初中阶段经历三年的求学时光,这三年看似短暂,实则每一年学生的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若是班主任不懂得及时转变德育教育观念,极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三年的成长变化,对自身的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及时做出更新,最大化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拥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基础上融入到未来的社会生活当中。
比如,在学生刚刚步入中学的初一阶段,他们对新学校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总会犯一些小错误,对此笔者会严格执行一些规章制度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二阶段,这时笔者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会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展开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得到进步与成长;在初三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笔者则会定期开展班级会议,让学生反思这段时间生活上的行为,对一些出现的德育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健康成长。这样,笔者通过制定德育计划,使学生的道德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加强,从而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
三、联系现实生活
人们的道德素养是在现实生活中养成的,所以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有联系现实生活的必要性。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拿出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道德本身来自于现实生活当中,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将道德存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此必定能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德育教育工作更好的进行。
比如,看到了学生在课间打架斗殴的现象,首先,笔者会强行制止学生停止打架斗殴,进而以足够的耐心寻问学生发生矛盾的原因。然后,笔者会对这件事情进行深入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关于打架斗殴的事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团结,共同为建设优秀班集体做出贡献。之后,笔者会要求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写一份检查,旨在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未来的校园生活中能够做一些对自身成长,对班级贡献有意义的事情。最后,笔者在班会课上总结了一些现实生活中违法德育原则的事例,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观念。这样,笔者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对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四、建设班级特色文化,开辟中学生德育新途径
1.注重班级环境文化的导向功能
教室布置及班规、班训、班级公约、文化标语、励志名言警句等。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学习环境的美化和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暗示,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目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身处干净舒适、优雅和谐的教室,学生就会有意识或下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与班级环境相融合。适宜的班级学习环境对人的暗示作用显而易见。
2.注重班级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
班级公约等规章制度是一个班级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班级行为规范、班级发展目标和班级奖励惩罚制度。其中,班级行为规范约束是最核心的内容。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督促学生按章办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班级文化中的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等为学生树立目标,指明方向,而班级管理制度直接作用于学生,约束、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关系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而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则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认清楚自身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优化德育教育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乐芳,徐西伟.走进学生心灵,打开学生心结——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44+60.
[2]张峰.解析德育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高新区,2018(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