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元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体育组
摘要:近年来,教育水平的发展迅速,我国教育部门对德育非常重视,在高中阶段更是要加强德育教育,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要注重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方式方法。本文提出了几项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措施,希望能为体育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应用
引言
体育课程育人包括“育体”和“育德”两个方面,“育体”是基础,“育德”是核心,在“育体”中实现“育德”。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不仅承担着强身健体的培养任务,而且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它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育体轻育德的倾向长期存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挖掘大学体育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既是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要求,又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提出了突破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为塑造强健体魄、健康身心和完善人格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借鉴。
1体育文化的表征
体育文化的表征具有客观存在、主观存在和话语存在的多元性。实在表征该概念的客观实在属性;主观表征该概念的心理和精神属性;话语表征则呈现该概念如何被言说、为何言说和言说效果。体育文化的实在表征是将体育文化当作一种完全独立于个人主观意识之外的既定客观事实来加以看待;体育文化的心理表征则是将体育文化视为相关人员主观意识建构出的主观实在;体育文化的话语表征则将体育文化视为特定话语约束和引导下,借助特定策略建构的“话语现实”。体育文化的德育功效不能被简单赋予目标和愿望,缺乏明确理论导向和恰当方法介入,将导致体育功能研究的泛化。功能研究要引入复杂性思维和约束条件,方才能明晰功效实现的机理。体育文化的德育研究正在历史功能主义背景下进行。以往论述更多将体育文化理解成客观实在范畴,忽略其心理表征和话语表征,这两种表征的德育途径因此被遗漏。
2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
2.1重体魄轻品德窄化了课程育人目标
受技术育人思想的影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重体魄轻品德的倾向已存在多年。在课程育人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术,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品德,将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拒绝于课程之外,学生只学习狭窄的技术化的体育知识,这无疑背离了开设体育课程的预期目标。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非大学体育课程教育的全部,体育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培育应占据重要的地位。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条规定:“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等方面,大学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也具有立德树人的作用。无论大学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怎样表述,促进体质健康、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和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都不会改变。
2.2重技术轻文化淡化了课程育人内涵
竞技运动项目一直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使用的体育教材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和体育基础知识两方面内容,以至于体育教学出现了重技术轻文化的倾向。据统计,在现行的体育教材中,运动技术内容约占90%,体育基础知识内容约占10%,涉及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甚至难觅踪影。即使出现一些相关的内容,也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育人价值。
强调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只能涉及浅表层面的东西,不能指导体育课程向更高层次发展,也难以达到体育课程文化所追求的育人精神。技术和技巧的资源是有限的,文化才是生生不息的。
3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游戏中渗透德育
中学生心理趋向于逐渐成熟的阶段,但是仍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对于游戏的接纳程度特别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可以将德育内容渗透进去。不同的游戏类型所产生的德育效果也不同,其中竞技性强的游戏应当让学生树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同时对于规则类的东西要严格要求,做到公平公正。个体性的游戏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一些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过于强烈,在游戏中可能展现出更多的投机取巧行为,对此,体育教师要对遵守规则的同学予以表扬,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3.2体育文化的实在表征与德育实现
客观范畴的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比如竞技体育关于公平、规则和拼搏精神,学校体育关于积极参与、坚持不懈和团结协作的品质,大众锻炼关于积极自觉、朝气向上和友好共享意识等。同时,体育文化载体也传递出败坏道德的行为和资讯。因此,实体性质的体育文化在德育内容上存在“应然”和“实然”的冲突问题。这需要在逻辑上澄清客观范畴下体育文化德育内容的边界。澄清体育文化德育内容的边界后,要灵活运用各种德育手段促进体育文化德育走进生活。竞技体育中,要净化竞技体育的道德环境,发挥竞技体育明星积极的榜样作用;学校体育中,要营造负荷相应价值的体育文化环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隐性德育。鼓励积极自主的大众锻炼文化,努力构建平等的体育锻炼参与平台。总之,体育文化的实体表征是部门性的,其德育实践充分发挥默会知识的特性和价值。
3.3体育文化的话语表征与德育实现
体育文化话语大致可分成批判性话语和积极性话语,前者是探究体育文化话语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揭示语篇源于何种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后者是关注体育话语如何团结和寻求生存空间的意图和方式。两种方式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在体育文化的批判话语语境下,德育走向生活面临被解构,既要需求体育文化话语中德育的生活化话语内容,还要注明该话语背后的宰制逻辑。在体育文化的积极话语语境下,其德育生活化实现显得鲜活和生动很多。我们要寻求恰当的体育文化载体(文本或其他形式),运用恰当的话语分析方法,建构体育文化话语概括生活化道德的概念、框架和修辞,分析体育文化话语引导德育走进生活的策略和途径。
3.4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中要以学生为本
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教育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计划以及方法及时的作出调整。现代学生性格方面比较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体育老师要有创新。例如可选择案例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在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时机顺其自然的进行德育渗透,效果才好更好。
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绝不是体育教育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的结果。同样,要全面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创建集“健体”与“育魂”为一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真正把德育作为体育课程育人的第一要务来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9).
[2]曹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2).
[3]路晓伟.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