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欣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本文基于“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献检索“计量可视化分析”的资源与功能,对现在国内“言据性”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梳理国内研究现状,从而找到其中的研究不足与研究热点。
关键词:言据性;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史小欣(1997—),女,贵州遵义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语语言学研究。
一、引言
“言据性”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人类学家鲍亚士研究印第安语时发现的。1911年,他在《美洲印第安手册》的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证素”的语义概念。在1947年,他的遗作《夸扣特尔语法》中首次明确的提出“evidential”这个词。1957年,罗曼·雅各布森在他的书中把“证素”看作是“编码所述语言事件信息来源”的标记词,并且把它与语气词分开来成为一个语法范围。[1]1981年,在美国的伯克利召开了关于“言据性”的第一次世界会议。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在1986年发表,与此同时也标志着“言据性”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问题。艾亨瓦尔德在2004年出版“Evidentiality”这本书。这本书使他成为了言据性研究中的代表人物。
相比国外的言据性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胡壮麟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言据性”的语言学家。他在1994年与1995年发表了三篇文章将“Evidentiality”介绍到了中国。[2]他分别介绍了“可证性”的来源,“可证性”与新闻语篇和汉语的“可证性”。2006年,房红梅是第一位介绍国外的“言据性”的研究综述,向我们介绍了言据性的定义,分类与研究特色。[3]2013年11月,杨林秀对国内的言据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探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对于“言据性”,学者对它的定义各有千秋。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把“言据性”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的。广义的“言据性”是Chafe在描述英语言据性系统提出的,他将广义上的“言据性”主要分为标记人的认知立场和传达其认知情景所持的态度。[4]而狭义上的“言据性”主要是关注知识的来源,其中威力特(1988)根据信息的来源不同,将“言据性”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两种。言据性研究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我们对此进行可视计量化分析,找到它的研究热点和不足。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由于“Evidentiality”曾被译为“传信范畴”,“可证性”,“实据性”以及“言据性”,本文采取了房红梅教授提出的关键词“言据性”来检索。本文以可视化的文献计量化分析为方法,对2005年-2020年5月的“言据性”为关键词的文献进行梳理,得到“言据性”论文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
(一)论文发表的年度数量分析
从论文发表的年度分布图来看,论文发展的趋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2005-2007),“言据性”这一说法是由房红梅提出的,在这两年里很少有人用这个关键词,在2007年之前发表的论文都没有超过两篇。[5](2)发展阶段(2007-2018),在这11年间,虽然,论文发表数量有时会下降,如在2010年到2011年期间;但是论文整体发表数量是在增加的。到了2017年与2018年,论文发表数量达到了顶点,这两年都发表了18篇“言据性”的论文。(3)下落阶段(2018-2020),这两年发表的论文直线下滑,学者对于这个话题少了一些关注。
(二)文献互引网络分析
文献互引网络分析采取的是分类聚酯的方法进行分类。在聚类图片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了被引次数,不同的颜色代表了文献不同表现形式(原始文献,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箭头代表了引用与论证的关系。其中,引用文献最大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为6551次;第二便是沈家煊的《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为4087次;第三是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为3903次;[6]第四是朱永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为3341次;第五是陈家映的《语言哲学》,为2607次。在文献互引网络图下面,列表出现了文献共引分析与文献互被引分析。文献互引分析指的是选中的文献中有几篇论文一起引用的某篇论文,而文献互被引分析指的是本组文献共同的被哪一篇文章引用。[7]
(三)作者互引网络分析
作者互引网络分析指的是论文作者互相合作的图。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作者有过合作,哪些学者是单独发的论文。与此同时,这个图也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合作是否紧密,合作的作者一起写了什么论文。[8]
(四)关键词互引网络分析
在关键互引网络中,我们可以看见关键词互相的连接与球的大小代表了关键词出现的次数。
其中前10个关键词分别是:证素-36次,说话人-23次,discourse-23次,新闻语篇-22次,信息来源-18次,人际功能-15次,对言-15次,interpersonal-15次;人际意义-13次;学术论文-13次。[9]
(五)分布分析
分布分析被分为资源类型分布、学科分布、来源分布、基金分布和机构分布。首先是资源类型分布,期刊占了其中的60.45%,硕士论文占了32.84%;博士论文占了4.48%;辑刊占了1.49%;中国会议占了0.75%。其次便是学科分布,哲学与社会学科占了97.96%。[10]第三是来源的分布,校园英语占了2.99%;山西大学学报占了2.99%;外语与外语教学占了2.24%;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占了2.24%;现代外语占了2.24%。第四是基金分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占了9.7%。最后是机构分布,山西大学占了5.22%。
(六)最新研究和最高下载
从关键词知网节,我们可以看到最高被下载的文献次数和最新研究“言据性”的论文。最新研究“言据性”的三篇论文分别是刘冲的《人际功能在学术语中的言据性研究》,黄劲怡的《特殊科技英语与普通科技英语语篇中言据性对比研究》和杨佑文,徐美容子,刘清华的《英汉学术论文中的言据性对比研究》。[11]排名前三的最高下载论文分别是,房红梅和马玉蕾的《言据性.主观性.主观化》,下载次数是2379次;朱永生的《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下载次数是1865次;房红梅的《言据性研究评述》,下载次数是1776次。
三、言据性研究内容评述
自从1994年胡壮麟将“言据性”这一概念介绍到了中国后,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言据性”。(1)随着“言据性”的研究深入,学者不再单单关注新闻语篇的言据性,还在研究其他语篇类型的“言据性”,[12]如:科技语篇和学术语篇。甚至于一些学者还研究代表国家形象的白皮书的言据性,如:孙自挥等的《国家话语的言据性策略研究》。(2)“言据性”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在开始阶段的研究,大家都讨论的是英语的“言据性”。[13]随着中国学者更多的开始将注意力放在汉语上,学者更多开始研究汉语的言据性或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言据性对比。(3)言据性的研究离不开语料库的运用。但是有一部分学者用的是自建语料库,这样的语料缺乏说服力。[14]在未来,学者应该更多运用大型的语料库或者共建的语料库来研究“言据性”,这样的语料更具有说服力。(4)从关键词“interpersonal”,“人际功能”和“人际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不单单只是研究语篇的言据性,也开始研究语言背后的功能,探索证素背后的功能。(5)学者不单单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解读“言据性”,还从其他的角度来解读言据性,如:崔林和成晓光的论文《言据性动因的多维理论》。他们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方面的理论重新解读了“言据性”。
四、结语
计量可视化分析是中国知网的一个新功能,通过这个功能,我们能更快的了解论文的关键词,还可以更快通过下载次数和文献互引网络知道自己需要阅读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分布分析,以此来让我们知道这论文的可写性。
“言据性”的研究在国内已有了20多年,但是现存的研究还是有许多的不足。我们只是从新闻语篇,学术语篇和广告语来解读“言据性”,这是不足的;语料库大多数是自建的,数据缺乏说服力;从其他方面解读“言据性”的论文存在,但是数量较少。在未来,学者应该注意联系其它的理论来解读“言据性”。
参考文献:
[1] Aikhenvald A Y. Evidenti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 Boas,F. Handbook of American Indian Languages.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4.
[3] Boas,F.“Kwakiutl grammar, with a glossary of the suffixes”,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47:201-377.
[4] Roman Jakobson,Shifters,verbal categories and the Russian verb, Department of Slav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rvard University,1957.
[5] Thomas Willet,“A Cross-Linguistic Surve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Evidentially”,Studies in Language,1988(12).
[6] Wallace Chafe,“Evidentiall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Wallace Chafe and Johanna Nichols eds,Evidentiall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Norwood, New,Jersey:Ablex,1986.
[7] 崔林,成晓光.言据性动因的多维理论[J].外国问题研究,2014(1):87-92.
[8] 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5):191-196.
[9] 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9-15.
[10] 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2):22-28.
[11] 胡壮麟.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1995(2):13-23.
[12] 孙自挥,黄婷,黄亚宁.国家话语的言语证据策略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2):119-122.
[13] 杨林秀. 国内言据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西大学学报,2013(11):64-68.
[14] 严辰松.语言如何表达“言之有据” —传信范畴浅说[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200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