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担当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8期   作者:1.吴汉涛 2.刘宥余 3.祝真森
[导读] 使命呼唤担当,担当引领未来,青年大学生明确和实现历史担当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
        1.吴汉涛 2.刘宥余 3.祝真森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使命呼唤担当,担当引领未来,青年大学生明确和实现历史担当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十九大作出了我国处于新时代的战略判断,认清新形势、解决新矛盾、实施新战略、践行新思想需要青年大学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有主动担当的意识,知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建构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的应有之义,敬爱人民、坚定目标、坚持学习、勇于创新、执著信念,用实际行动促进历史担当的实现。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历史担当
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实现历史担当的可能性
        青年学生是实现历史担当的主体,但历史担当并不是仅靠青年学生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客观条件的支持。
(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为青年大学生实现历史担当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上,每年保持7%的速度稳定增长,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坚持原有贡献的基础上主动作为,不仅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取得进步,人们法制意识增强。文化上,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们愈发重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些成就为青年大学生实现历史担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青年大学生实现历史担当提供精神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社会、个人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高价值目标,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共同的价值追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青年大学生实现历史担当提供了精神引领。“爱国观”引导青年树立为民族谋复兴的志向和为群众谋幸福的抱负;“敬业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诚信观”引导青年树立诚实守信的基本准则;“友善观”引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三)党对教育和青年大学生的重视,为青年大学生实现历史担当提供队伍支撑
党中央连续多年加大对教育的拨款,表达对教育事业尤其是对学生的重视。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指出: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42557亿,比上年增长9.43%。[1]。高度关注、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发展,激励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敢于作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勉励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2]国家从物质条件和精神层面都给予青年大学生支持与引导、与激励,使得青年大学生更加有实现历史担当的信心。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历史担当的实现路径
        1.不断学习,夯实专业基础
        首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前提。中学之前,学生的进取之路较为单一,较少拥有选择权力,接受着家庭及学校的监督,认真学习、参加考试、获得升学基本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与此不同,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大学生自身,而刚进入大学,学生的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继高中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习经历后容易出现报复性的自我放纵,不仅放松学习,甚至不少大学生的生活极为懒散,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虚度光阴。因此,大学生需要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在不断认识自己所处人生阶段的特征、认识所处环境、认识自身的过程中,主动获取信息,积极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学习、生活、前程,为自己负责,保障大学生活的积极健康推进。
        其次,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学习能力及专业素养有越来越多的要求。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了解世界前沿,持续更新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具备相当的学识涵养,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才能紧跟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因而,大学生需要对本专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重要理论、前沿问题等有基本的掌握,珍惜课堂学习条件,积极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合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此外,在以自己本专业为主要学习方向的同时,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做一定的了解,进行跨学科研究,进而获得对世界的全面认识。
        最后,掌握必备的技能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必要环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熟练使用计算机,是全球化背景下去认识世界并且融入世界的基本手段,是与时俱进的的必要条件,是作为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一项必备技能,不断练习,练就成为看家本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工作需要以及满足国家不断发展的需要。
        2.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首先,大学生应自觉学习历史。充分学习,认真思考,对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中国历史进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掌握历史规律,进而认识当下所处现实;关注时事政治,走近社会,观察生活,了解基本国情,勤于思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明确自身的职责,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奋发图强,成就自己,回馈社会,建设祖国。
        其次,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课堂和书斋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方面,此外,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失的一环,需要每个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习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参与劳动实践、进行社会服务等,主动进入社会中去,增加对国情、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全面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加对自我的认识,了解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些必备技能的学习,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增強对环境的适应力,避免因局限于书斋而与社会脱节,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继承传统,弘扬伟大精神
        首先,新时代大学生要在认真学习并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美德,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而针对于此,市场经济下商业运作牢牢把握时机,以“国学”、“传统文化”等为名义,推出各类涵盖书籍、学习课程、青少年训练营、商业培训等产品,在满足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与需求上发挥了主要作用,然而,由于以盈利为目的、准入门槛低、知识水平不足等原因,通过商业途径的传播,民众对传统文化存在着大量误读误解的现象,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被掩盖。因此,继承弘扬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智慧是前提,新时代大学生要勤于思考,全面了解并学习掌握传统文化,正确理解其内涵实质,把握规律,结合时代特征、环境特征、自身特征去阐发并践行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其次,新时代大学生要在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红色文化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先进文化,为自己的成长成才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学会以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饱满热情,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生活基调,以孜孜不倦、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理性态度,以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创新驱动,以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奋斗面貌,以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以海纳百川、大局为重的宽广胸怀,去引导、去支撑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发布[[N].中国教育报,2018-05-09(01)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日报.2018-05-03
[3]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