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3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1月上   作者:张文敏
[导读] 在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德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民族中学 张文敏  663600

摘要:在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德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课堂中在提升教学素质的前提下,要注重把所学的课程完美的和道德素质教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把立德树人和初中语文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和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很好的德育价值,语文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古诗文教学中,从而借助古诗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能大力的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从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以及联系日常生活增加节日与典籍传统文化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古诗文;传统文化
        一、结合背景,理解古诗文内涵
        古诗文一般是作者基于目前的处境和经历为素材,在诗文中通过景物表达自身的高兴、悲伤等复杂的感情,也许是借助景物的描写言明自己的志向,所以古诗文的类别非常繁杂有羁旅诗、送别和闺怨诗等,而不同类别的诗歌也有相对应的作者情感。初中阶段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应该着重的介绍诗文的历史产生背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通过背景了解诗人的情绪,进而去深层次理解诗文的内涵。比如在教学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桃花源的视频资料,接着让学生去讨论和归纳桃花源所具有的特征,如宁静、渺无人烟和美好等,进而去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当时刘裕谋图皇位后,让国家和人民多年处于战火的摧残,而且人民也被严重的搜刮而苦不堪言,陶渊明的政治上的想法不能实现而想要投身乡村、田园中,他借助这首诗文中对美好、平等桃花源的刻画和描绘,一定程度上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神往。在了解诗文的产生背景下,学生一方面可以体会陶渊明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加的珍惜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结合古诗文意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所谓意境是指在把现实中的景物和主观情感进行结合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独特境界。初中阶段古诗文的教学实践,领会和理解其中的意境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但只有充分的理解作品中创造出的意境,一定程度上才能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比如学习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要详细的对“月”这一意象展开讲授,可以让学生以组内交流的方式去品味“月”的意象,教师要在其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理解“月”的意象是为了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在对古诗的已经进行创设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古诗文深刻的分析,把握内容之美需要把传统文化结合到诗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背景是其在历经众多挫折后有感所发的。纵观苏轼的生平可谓是跌宕起伏,遭遇了很多的不顺,也有着相当多的抱憾和无奈,一定程度上他经常会通过月亮来思考自身的人生方向、命运和归宿。苏轼在遭遇了诸多的磨难后,他开始有了回归自然的想法,他想要寻找平静安逸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得到解脱和自由。这首诗歌的最后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家人的真挚怀念和美好期望,祝愿身在远方的亲人可以安康和高兴,同时也勉励自己以健康向上的态度去应对跌宕的生活。在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去诵读,去深层次的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联系日常生活,理解节日与典籍传统文化
        古人所写的诗文不仅涉及到常见的写人、叙事和写景,而且还有一部分诗文对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进行了描绘。随着人类的文明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传统节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结合当下的生活特点,去适当的融合和诗文内容契合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去学习不同主题的古诗文,一定程度上创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比如在中秋佳节的期间,教师可以精心的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教学,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广泛的搜罗和中秋节主题相符的古诗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去分享一下中秋佳节和家人欢聚的场景,介绍家乡特有的中秋文化、习俗和感悟。接着,可以让学生去带着充沛的情绪诵读这首词,并且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注释去翻译其具体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深层次的意蕴和中心思想。在端午节的前后,教师可以专门的去教学《离骚》这首诗,让学生讨论端午节日吃粽子和龙舟比赛等特有的风俗,教师可以通过去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源和其实际的意义。在学生诵读全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中抒发作者感情的语句,如“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作者对美好愿景的坚持和探索,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和认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坚韧的品格。
        四、结语
        在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语文教师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古诗文教学中,希望借助古诗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仅能大力的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教师应该着重的介绍诗文的历史产生背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通过背景了解诗人的情绪,进而去深层次理解诗文的内涵;其次在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去诵读,去深层次的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然后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结合当下的生活特点,去适当的融合和诗文内容契合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去学习不同主题的古诗文,一定程度上创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毕宜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116.
[2]姚启梅.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0,(30):43-44.
[3]杨雅婷.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导师:徐梅.喀什大学,2019.
[4]姜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1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