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玲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小学
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导致了其自制能力比较低,日常行为习惯也比较差。所以,在课堂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否“成人”,乃至成才,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掌握知识、懂得合作、学会做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小学班主任,就要努力探究有效的行为养成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需要、生活方式的异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妙用教材,让学生模仿比较中养成好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材,配有色彩丰富的插图和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情景图片,教师应该巧用教材,利用插图特有的情景,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教学内容里,引导学生进行“我是他”的对话和模仿比较,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我们小点儿声》,我设计了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模仿图中小朋友用力摆放桌椅的场面,学生对此并不感到陌生也没发现什么不妥。但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里,学生就会很有意识地观察模仿者的表情和注意自身的感受。在进行模仿比较前,我先提出要求:模仿者要特别留意一下身边同学的表情,“观众”则留意模仿者的动作。模仿结束后,我先请“观众”谈体会,有的说:“他们这样拉放桌椅,力度太大,导致声音太响。”有的说:“这些声音真刺耳,我听了很不舒服。”接着我请模仿者谈感受:“我看见刚才在我拉桌椅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他们一定很讨厌这种声响。我以后再也不能这样拉桌子了。”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我顺势问了学生:“请问,我们以后要怎么拉桌子才行?”接着,我让学生商量如何拉摆桌椅才不会影响别人,几分钟的讨论结束后,我再请学生重新演示一遍拉摆桌椅的过程,这回,他们竟然学会了先搬起桌子放好,再去搬椅子。他们安安静静地完成了任务。学生在模仿时体会到声音过大会带给别人不安的情绪影响。摆放桌椅看似一个很平常的行为,但如果不注意,就会导致别人心理上的不舒服,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养成在公共场合喜欢怎样就怎样的行为习惯。通过这一前一后两次的模仿对比,就在学生心里扎起了这样的根:“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能做影响别人的事,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低年级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很直观,但却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仿、比较、辨析教材中人物的言行,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向现实中的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我是他”的对话,指导学生模仿其正确的道德行为,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二、角色扮演,让学生换位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活泼可爱,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中嵌入“角色扮演”,就要让学生以表演者的身份进入特定的或者是教师设定好的情景里,扮演家庭、学校和社会某个方面里的某个角色。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培养一种习惯。
低年级有些学生喜欢随地扔垃圾,为了使他们对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先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是怎么讲公共卫生的,然后请一名学生扮演“垃圾虫”——演示在路上乱扔垃圾的行为:因为路边刚好没有垃圾桶,他就把刚擤过鼻涕的卫生纸揉成一团扔在了路上;而扮演路人的两位学生则严厉批评其不文明的行为。
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学生体会到在公共场所要讲卫生的重要性,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需要我们及时制止的。
低年级的学生做事缺乏信心,怕吃苦,遇到困难会逃避,要改变他们的这些不良行为,就需要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仅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认识和体验,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举两得。
三、编讲故事,让学生掌握道理中养成好习惯
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喜欢和同伴讲述故事。班主任或者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对课本中的一幅幅画面编成一个个小故事,编讲给大家听,可以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的形象中,使学生明白道理,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做值日这件事不够认真,没有养成主动之日的好习惯。于是,我借助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中的《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的插图,让学生根据画面编成一个故事。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讲到:今天轮到小明做值日,他负责收拾图书角的图书,可小东和小红不听指挥,看完一本书还没放回原处,又拿第二本。地上到处都是摆放得乱七八糟的课外书。虽然学生编讲的故事不是很生动,但从每个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对小东和小红行为的不满。这时,我再加以引导:假如你就是小东或者是小红,你应该怎么做?从而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不必强求学生编讲的故事要很精彩,重要的是让学生敢于发言,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听的过程中,大家也懂得“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的道理。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编讲和聆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单纯地把“我们应该怎么做”这种行为要求传授给学生,学生未必能很好很快地接受,但在教学环节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生一起绘声绘色地编讲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从故事当中学到了什么,自己思考组织语言来说一说。这样,很多行为要求规范就能深入学生的脑海,教育效果比教师专门整治行为习惯要好得多。
四、调查访问,让学生实践活动中养成好习惯
良好品德行为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养成就越牢固。处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小学生,还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辨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或好与坏。让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较好的获取真实的感受。因此,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内容的讲授,而应该拓展到对学生有意义的和学生感兴趣的所有内容;从教室这单一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其它的生活空间。
同样是为了培养学生不乱垃圾的习惯,在上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调查生活中的一些不讲公共卫生的现象,让他们带着问题回到家里、生活的社区、平时经常活动的各个区域中寻找;鼓励他们通过访问,了解自己的长辈、亲友日常生活的关于如何保护好环境的良好行为。调查访问完毕后,还要认真填写调查表。在课堂上,由于孩子们在课前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有了许多发言的材料,大家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人们乱扔垃圾,使得排水沟臭气熏天;有的说一些老人家特别喜欢随地吐痰,地上有很多污渍;有的说很多小朋友喜欢在公园乱涂乱画;还有的说马路车辆太多,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学生在你一言我一句的交流中,就懂得了不能乱扔,不能乱吐,不能乱画,最好能做到“绿色”出行……通过调查访问,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质疑和用事实说话的能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在调查访问中不知不觉地养成。
学生品德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时远远不够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活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一次次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规范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班主任,要懂得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有趣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训练、强化,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将来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