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远东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琴江中学,广东梅州,5144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高中是一个敏感而又关键的教育阶段,其学生已具备相应的行为意识和人格思想,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这势必会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增加困难。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对新时期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核心素养;素质培养
高中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学习成长、身心发育的“分水岭”,做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工作,将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发展基础,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促使学生健康、积极的良性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实现学生自我主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出发,对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展开研究。
一、注重课程改革,夯实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在文化基础的培养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效果,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和高效运用其学科知识,打牢学生的文化基础,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独立个体。此外,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同时,教师还应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内在关系,遵循学生主体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从而实现其素质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情变化,合理调整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并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环境,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的培养工作,从而实现其智育、德育、美育的共同发展。另外,科学精神作为文化基础的另一项基础要点,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表现以及价值标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主体思维的引导活动,灵活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和辩论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理性、客观的思维态度,还能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思维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发现、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最终实现其更高精神的追求目标。
二、强化引导细节,促进自主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合理、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学情状态和发展情况,采取有针对性地组织策略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学生的发展细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牢自身的学科基础,促进其自我主体的有效发展。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保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主观意识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其自主发展的目标。此外,除了在学业引导上需要及时关注外,教师还应保持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建立和完善自我价值的认知体系,合理规划发展方向,使其达到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标。对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活动上“下功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深化教材细节,基于理论概念的学习之上向学生讲述“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精神共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意识,保证学生的健康生活,促进其自主发展。
三、创新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参与
学生作为社会活动中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始终离不开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接触与联结,逐渐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创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导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使学生能够融入并参与到社会发展的活动之中。同时,在实践探索的设置方面,教师还应坚持创新性原则,其活动的组织、问题的设立、难度的挑战等方面都需要紧贴学生的实际学情,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把握学生对问题点的了解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此外,学生在社会参与的引导活动中,能够直观的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和职业特点,帮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建立理性的认知与规划,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所在。
综上所述,通过对课堂改革的实施、引导细节的优化、实践活动的创新,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基础得到夯实与打牢,还使学生的行为意识和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优化培养细节,创新实践活动类型,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成长、素质培养等方面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定荣.普通高中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5):15-16.
[2]刘启迪.高中课程改革如何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6(1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