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永连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旧县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小学教学中,语文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来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阶段,也是扩展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师更要重视起来,不断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更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导向;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下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课堂,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1.注重教材编写,强化文化基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变,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资料。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还要对教材的编写重视起来,这样才能以深厚的文化知识来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阅读和写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编写语文教材时要着重突出每一单元的编写主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反应出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是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
例如,当学生学习《人类的伙伴》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分别选择《猫》、《珍珠鸟》、《老人与海鸥》等经典文章让学生学习,这样可以着重突出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更加明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虽然这些教材的内容都在刻画动物的形象,但是这也在无形当中展现出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进而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强化了学生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文意识,这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2.优化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更是记录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我国的汉字数量较多,如何在小学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尽量掌握较多的汉字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尽快的掌握识字技巧。在汉字中“鹬”、“蚌”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汉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提升对汉字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解析汉字的拼音、插图、部首等,让学生学会快速记忆和理解的方法。相较于学会基础知识来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才是教学的重点。当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时,自然也会主动总结相关的学习经验,不断理解和消化学科知识,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并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也能较快的掌握课文背后的情感,也能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引入小组教学,实现合作发展
小组学习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教学理念,这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之间学会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在分组时还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在小组中既要包括学习能力强的,也要包括学习能力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学生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对小女孩的品质进行思考,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深化对小女孩悲惨人生经历的认识,也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学生在讨论之中也会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优点,还会掌握和别人沟通的技巧,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教育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很多教学问题,这也影响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进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转变教学理念,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导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小学作为学习的初步阶段,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语文教学又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胡明云.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20,(6):92.
[2]王保芳.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20,(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