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  孙宪玲
[导读] 思辨能力的迷失就代表自我的迷失

        孙宪玲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神头中心小学   253500
         
        摘要:思辨能力的迷失就代表自我的迷失,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现在网络盛行,大家随大流一起跟风,出现了很多片面化且极端化的言论,很多人都丧失了思辨能力,这些都是不健康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虽然不能作为学生思想的主导者,但是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教育者,老师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小学生养成爱思考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无论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还是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指向发展学生思辨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多年以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思辨能力的意识还比较弱,这种现状是不利于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目标实现的。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思辨能力缺失的背景出发,以促进思辨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动画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加高效。小学阶段的学生钟爱于动画视频。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课堂所传授的语文知识。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观看视频充分了解哪吒诚实果敢的优良品质。当学生观看完动画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和表演视频中的主人公。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混天绫、乾坤圈以及龙头与水晶宫等道具。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将这些道具分给每个小组,并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生词运用到表演之中。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学习。这样还能降低学生理解和学习生词的难度,以此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二、阅读积累奠定思辨基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主要就是告诉大家,书中的知识是渊博的,书中具有丰富的营养供人汲取。自古以来文人们知识都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获得的。同时,要想具有卓越的思辨能力,就必须先储备好足够的知识,即阅读尽可能多的书籍刊物。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只是讲述课上知识,在课本知识之外,也要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储存更多知识,这样才能在书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时,其中一课是《升国旗》,是关于我国国旗的一个诗歌,本篇内容主要是让小学生了解我国升国旗时的一些主要礼仪,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尊重国旗,尊重升国旗这个仪式。在讲完本课之后,语文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读一些课外读物比如《小小的天空,小小的梦》,仔细阅读下来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叫小小的孩子梦想的书。里面有一个个关于梦想的小故事,可以让小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对于以后发展有帮助的小故事,维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心,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灵活控制课堂节奏
        传统的上课过程可以概括为教师在单向的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只注重教的层面,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所产生新的问题。

因此课堂的教学进度应随着学习进展的变化和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变通,有效的控制课堂的节奏。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情的调查,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吸收程度不是简单提问几个问题或者到达预设时间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多次的学情调查通过各种方式来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比如教师在课堂内容的一个环节结束后会对学生进行一个小测试,及时完成的举手,没有完成的就需要查找问题所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时刻捕捉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问题氛围中导引质疑
        心理学研究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最好能够结合经验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出一种促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有意识地设置矛盾,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口语交际《辩论》是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能力的典型素材,这也是小学阶段学生从教材中第一次认识“辩论”。对于这样具有“冲突”特征且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往往气氛会激烈到难以控制,这是由辩论这一主题中天然具有的认识冲突决定的。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冲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质疑和答疑将辩论焦点由“论”的结果引导到“辩”的过程,形成对辩论的初步认知。要实现这样的思维引导,教师需要营造平等的问题氛围,消除教师、优生、朋友等角色干扰,从课前准备、课中参与到课后反思充分放权于学生,引学生站在“真理”立场积极质疑、主动表达。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关键在于“思辨”而不在“声高”,辩论的核心在于在质疑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有利于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从而归纳和总结出辩论的方法和规律。所以,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不因输赢论成败,而是安排学生观看“辩论视频”,了解辩论的形式、场景,感受辩论的氛围,再结合大家的现场表现,进行评价。
五、课后深入拓展
        课后的深入拓展是检验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2]。课前的导入及课堂的活动、课后的深入拓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意义深刻的课后深入拓展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增强他们对下节课的期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其他片段的任务,引导他们加深理解,增强文学素养和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基调一致、语言风格类似的续写,检验他们的听课效果,一举两得。正确的课后拓展活动,如仿写、阅读,是学生自主性的有效体现。教学不能只是课前教师准备、课上一学而过。课后的拓展、巩固对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是学生吸收、消化、再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课后拓展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及时复习也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感到有意思、有趣味、有收获,更能增强他们的主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开始培养这种意识是最适合的。培养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小学生多读书,储备足够的知识,其次就是要让小学生在课堂当中主动发现一些问题,主动提问,尽情发挥自己的探索心,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学校老师更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点一点解答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参考文献
[1]陈红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思辨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83.
[2]李东清.基于思辨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9(07):21-22.
[3]梁艳鑫.小学语文课堂思辨性提问的有效研究[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23.
[4]臧松刚.小学语文说理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辨[J].教学与管理,2018(35):27-30.
[5]王娟.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0):14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