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秀君
山东省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 251700
【摘要】 教学生学语文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知识,主要培养学生会学语文的能力,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一些习惯,让他们学会利用一些方法自己去学并且乐意的去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 激发;联系生活;培养;查阅;质疑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我认为在教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知识,主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会学语文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在不断摸索尝试,一些小方法的运用也让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得到益处。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
1.引发兴趣,变苦为乐。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教学语言趣味性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一个故事,一个游戏活动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点和所学的生字词编排在故事中,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加深了记忆。
在学习生字“房”这个字时,有些学生总是把“房”字和“屋”字混了,我就给他们讲小儿歌,尖顶“房”和平顶“屋”。这样解释:尖顶的叫房子头上要带点,屋子是平顶的,没有点。这样的小技巧,孩子们时间长了自己就会编着记,堂课上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把生字记住。直到中年级,这种方法还在使用。四年级有一个“拽”字比较难记,而且容易写错,我问学生是怎么记牢这个字的,有些同学就传授小妙招:用手把一根电线拽过来。解释:提手旁好像手,旁边的字好像“电”这个字,把最后的竖弯勾拽一把,就变成了斜勾。学生们用这样的小方法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枯燥的识字和写字任务就轻松愉快的完成了。
2.联系生活。语文是生活的反映。教材所编的文本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在课堂中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建立联系,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走进生活。
在课堂中我会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找春天》一课,我会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春天游玩时看到的春天的一些景象,说说“找到了什么样的春天?”然后再请学生读5、6自然段,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把自己的话进行改编,学生学会把生活经验的话语用语文的句子来表达。此外,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种植物写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日记;改编故事,开展班级故事会;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进行科学揭秘会等。
二、培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面。我认为语文老师不能只顾讲课教书,一定要花力气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课前的预习的习惯。教师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单,根据课文内容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指导形式,让学生自主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为提出问题做好铺垫。
2.遇到疑难时,有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的习惯。在课堂中老师在提出问题时不要急于解答,要给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的一个过程。我们总是在对学生强调多查阅,多探寻,却很少在课堂中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中我要求学生随身带着一本字典,遇到拿不准的生字,停下来给学生一点时间查一查。从查字典开始培养查找的习惯,慢慢学生们会学会运用身边各种各样的资料书籍。
3.写字工整、笔画规范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们认真书写,规范书写,我每学一课都会给学生印刷书法纸。请学生把每课学的生字写在书法纸上,不再采用作业本的形式。每一次书写的字都会评优展贴,学生们有了练字的积极性,也有了相互展示学习的机会。
4.课堂上大胆质疑,大声回答的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发问器”,他们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高效课堂的要求。教师提问要问在关键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段落都是教师讲解分析的重点,与其教师讲解不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开展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留给学生充足的发问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批注的时候,学生们总爱在批注中添加自己的质疑和疑问,一开始很多同学的疑问都是浅显的。提的问题也都很表象,我就请学生们大胆写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请学生自己或者同学来解答疑问,经过几轮筛选,让学生自己感受出哪些是表象的很容易解答的提问,这些归类为无效提问。哪些能引起大家思考和商讨的,这些为有效提问,适时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漫延。
再者,教师的提问要在学生的兴趣处和文本的延展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的见解主要来源于多读书。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根据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教师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敢想敢问、敢问会答,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其自信心,不断地努力而获得成功,教师的教育目的才会达到。 培养小学生情感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引发趣味。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创设合理的情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可以运用课件制作,让学生身临其境。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引入展示颐和园长廊形式多样的彩画,有人物的故事、山水树鸟的景物、花卉翎毛、建筑风景四大类。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二百多幅包袱彩画,包括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奇、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片段等。学生看后不仅惊叹画的精美与种类繁多,体会到“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同时深切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 这样就使枯燥的一节课变得趣味横生,学生理解容易,学习自然就容易。
2.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小学语文课中,很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认真学习后孩子的心会被紧紧抓住,因此必须努力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收获真知。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用情感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用情体会、理解、学习,这样才会迸射出情感之花。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一些习惯,让学生学会利用一些方法自己去学并且乐意的去学,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赵常姝.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35+144.
[2]贺股.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39.
[3]薛素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