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如何提高聋生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唐兴友
[导读] 聋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唐兴友
        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聋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需要教会他们基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所以,作为聋生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基本的汉字,还要教会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而且,对聋生健全地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论述。
        关键词:素质教育 提高聋生 小学语文
一、组织情境表演,培养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强调聋生参与,大力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可见,在聋生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他们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不同,要摒弃简单的以“口头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组织学生的表演中掌握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同时,也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聪明的小白兔》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更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情境表演活动,分别请学生扮演“小白兔、小灰兔和鹿先生”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善动脑筋想办法”,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进而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对学生健全地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借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语文课堂形象化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枯燥的课堂注入生机,而且还能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工作。
例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为了构建形象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也为了让聋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狮子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狮子王”,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自食其力的道理,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变“居高临下”为“平等融洽”
        聋生入学前以目代耳去认识周围事物,以手代口地模拟见到的各种形象,以手势作为交际工具,与人们通情达意,因为不能完整地认识各种形象,所以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基于这点,在聋校教学中,教师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严重地存在着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灌输的情况,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游戏教学法
        利用游戏向聋儿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矫正缺陷,让聋儿在生活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可促进聋儿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形成,扩大其生活范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法对聋儿最为适用,这就力求游戏有趣味,寓教于乐,通过老师在备课中狠下功夫,精心设计训练内容,从而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练。如“视觉追踪游戏”,通过引导观察,寻找图片中的缺笔;寻找失物、在任意数群中寻找某一数码;在做“商店”游戏时,可以让儿童学习日常用语;做“解放军”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优良品质……还可以通过游戏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这样,也就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多重感觉教学法
        多重感觉教学法又称:视——听——动——触教学法,它是一种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多渠道与途径,从各方面感受教材,接受信息,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上词汇教学时,将生字写在黑板上,在重点笔画上用彩色笔描红(视觉刺激),老师用嘴读,手语同时打出,聋儿配合手语模仿老师口形跟读(动作与听觉刺激),儿童基本能按口形发音后,要求他们抄写并造句(动作与触觉刺激)。
六、巩固教学法
        聋儿由于生理机能与正常儿常存在较大差异,对事物的认识显得格外迟缓,但遗忘率却很高。根据这一特征,我在教学时尽量将教学内容适当减少,并反复进行教学,使事物不断在他们头脑中得到强化,继而初步了解事物。
七、正确运用口语和手语
        聋童丧失了听力,上学前没有说话基础,入学后仅凭视觉模仿老师口形来学说话。汉字形体复杂,千变万化,同音字又多,仅凭视觉模仿学发音确实有难度,要发音准确更是困难。我国目前还没有使用拼音文字,聋生学拼音也不容易巩固,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条件下,他们可能看清、看懂老师的一些口形,但离开了课堂这个特定的有声环境就不顶事了。口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文字的有声符号,并和文字直接联系起来,记住这些符号,就可以逐步培养聋生的语言,并用这些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因此,本人认为口语教学的目的,是训练聋生牢记这些有声符号,最终把它变成语言形式。手势语是聋人特有的无声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我们应承认,聋人离不开手语。手势语有着它独特的优点——具体形象,一目了然。手语亦能和口语密切配合,比较完整、准确地传递信息。口语教学若排斥手语,要使学生看清、看懂词语和句子便很困难。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演示口形“老实”,学生板书成“老师”。如果在演示口形的同时,结合手势语,手势语按口语的顺序打出,聋儿就不至于混淆、看错。个人认为不应禁用手势语,我们的责任是学好《中国手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体验到口语和手语作为教学手段,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它俩不应互相排斥,而要取长补短,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为
它们都能提高聋生的书面语水平。
总之,在聋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构建的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也为聋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做好保障,进而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