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莉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三小学 718500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正期待着一个个创新型人才的出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创新思维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绽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激情,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较语文科而言,枯燥乏味,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所以,很难吸引几乎没有自控能力的小学生,难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创造欲。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课前,我与孩子们交流:在家里,在你们兄弟姐妹之中,妈妈偏爱谁?爸爸偏爱谁?在我们班里,什么老师偏爱哪位同学?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说出了积压在心底多时的不平,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以“人是有感情的,即便是这些无私的爱,在情感的天平上也发生了倾斜。不过,没关系,老师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上帮大家实现真正的公平,你们高兴吗?”引领孩子们走进课堂。这样,他们会惦记着“公平”去上课,也为理解“平均分”奠定基础。当课中出现“喜羊羊和沸羊羊争抢一块草饼”的情境,孩子们很快想到了“公平”,许多同学脱口而出“每人一半”。这不正是含苞欲放的创新思维之花吗?可是,“一半”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努力思考着“一半”的表示方法。终于,一个孩子想到了“0.5”,紧接着,又一个孩子说出了“1/2”,大家端详着,在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内涵。学生的创新思维之花就在这样一个个情境中绽放出奇异的光彩!
二、重视交流与操作,营造互动氛围,激活创新思维
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时处处引导生进行交流,为学生创设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我先让生独立思考,动手给立体图形画脚印;接着,引导生交流:你画的是谁的脚印?它的脚印是什么图形?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认识了四个新的图形朋友,并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然后,我让生找一找,长方体的表面有几个长方形?正方体、三棱柱、圆柱的表面又有几个什么图形呢?在操作与交流中,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了它们的特征。趁热打铁,我又让生摸一摸手中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并动手摆一摆手中的立体图形。在一系列的操作与交流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能站立起来的是立体图形,而平平的,立不起来的图形是平面图形。
三、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发展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没有所谓的“创新”。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发问。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思考问题的环境,让他们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每堂课给学生留下可讨论可思考的空间,由浅入深,日久坚持。
如在学习《找规律》一课时,通过对许多乘法算式的对比,孩子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几倍。
我便让学生认真地读几遍。此时,一只小手举起来了:老师,如果一个乘数是0,那这个规律就不满足了!多么严谨的思维,多么可爱的孩子!他的这一发现给整个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大家在一次次思维斗争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次,应加强学生思维发散性的训练,在教学中力求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如:“一本故事书160页,淘气前6天看了这本书的3/8,照这样的速度,看完这本书还需几天?”看似一道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在我“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积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有的学生按平均分的方法一步步思考解决的,160×3/8=60(页)60÷6=10(页)160-60=100(页)100÷10=10(天);有的学生是按分数应用题解决的,6÷3/8-6=10(页);有的学生竟想到了比例:6:x=3/8:(1-3/8)。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大胆假设,展开想象,拓宽创新思维
“创新”就是要建构眼前不存在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在进行“线的认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孙悟空的金箍棒到底能变多长?学生在想象中抽象出了直线,这不正是绽放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之花吗?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后,我又让生展开想象,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可以抽象成直线、射线或线段呢?一个孩子这样解释道:“如果我的头发一直不要剪,那我的一根头发就是一条射线。”又一个孩子直接嚷道:“现在的我就是一条直线,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一条线段。”……瞧,孩子们将这三种线的特征诠释的淋漓尽致。可见,在想象的翅膀的指引下,创新思维之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得更加精彩。
五、及时鼓励,多元评价,诱发创新思维。
俗话说“三岁的小孩也爱听好话”。的确,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评价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当学生明确了体积的概念之后,我让生说说生活中××比××的体积大。此时,班里的一位中等生站起来说:“窗帘的体积比我的体积大。”我想,这孩子一定认真观察了。于是,我随即鼓励道:“多么与众不同的例子,你一定仔细观察了不少!如果你继续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面对我的表扬,许多孩子窃窃私语,我没有理会,只是让他们展开“用一团橡皮泥捏不同的物体”的活动。这个孩子更加认真了,还不时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突然,他激动得站起来,说:“老师,我刚才说错了。体积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没有关系。把窗帘捏成团,它就比我的体积小。”我被他的举动震惊了,不由地鼓起掌来,教室里也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继而问道:“你知道自己刚才错在什么地方了?”他说:“我刚才把面的大小与空间的大小混淆了。”我继续鼓励道:“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呀!数学家们就是将这样一个个发现累积为一个个发明的。”同时,我让孩子们评价了他。一枝美丽的创新思维之花,在一个“不起眼”的孩子身上怒放着,这不正是鼓励的魅力吗?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并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生活实际,创设出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及时鼓励、适时引导学生。这样,创新思维之花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绽放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