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明
黑龙江省北安市建华学校 164000
摘要:由于当前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创新,使得初中的课堂教学在其影响下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初中语文作为教学任务的三大主要学科之一,在对语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还要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加强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树立他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观意识。
关键字: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历史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沉淀了前人的智慧结晶,而且对后世也一直起着“导航仪”的关键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入和研究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和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此时在语文的课堂中运用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内容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增加教材内容的生动性,而且更有助于丰富初中生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的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在目前初中语文课堂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中所存在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学习过于片面化
语文作为一门“纯”文科而言,最具特色一点就是其教学内容不涉及一星半点的公式定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冗长的文字篇幅。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就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所最为根本的教学工具。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但是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往往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时效性”,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对这些历史久远的传统文化进行浅尝辄止的片面讲解。长此以往只会使得初中生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一直停留在表层,难以真正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2、过于重视“考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渗透
初中的教育事业在整体的教育体制中一直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水岭”地带。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大部分的初中教育者,都会不自觉的过于重视如何提升学生的“升学率”的教学情况越来越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许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之时,都会习惯性的把“中考”作为教学方案设计的首选因素,进而导致初中的大部分语文课堂都是一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对于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并没有十分的明显。
3、学习氛围过于单一,学生缺少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变革发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过程里,由于绝大部分教师长期处于一种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之下。使得他们已经习惯在课堂进行“一言堂”的主导。而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初中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只是在一味的被单方向灌输,进而去被动接受,却极少有机会进行主动的学习思考。
二、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以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增强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
之所以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被源远流长的继承和发扬,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其所蕴含着众多优秀的精神文化内容。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注重在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从而使得学生的人格发展更加完善。
例如,在进行《论语》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文章的注释为学生进行知识文化的扩充。以《论语十二则》为例。老师可以教授学生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最为离不开的便是一个“孝”字。“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身为子女所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本质。进而以此将“孝悌之理”逐渐的深入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得学生真正理解父母和更好的尊敬长辈,进一步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体谅。
2、在语文在利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节日,而在这些传统的节日里又蕴含着众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在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渗透,进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进其对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悟。
例如,在进行对苏轼《水调歌头》的诗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中秋佳节的节日氛围渲染,并鼓励学生在课堂把自己对中秋节的认知进行大胆的相互交流阐述,进而在引出本节课的授课重点,并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诗词,加深其对于诗歌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的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设身处地的感悟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在特殊的日子里对团圆的渴望,继而以此更深层次的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独特之处。
3、运用语文中的成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
成语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教学环节。在一个个简短的四字词语中所包含着的往往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语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所以在成语里通常代表着一个有一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基于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成语的有效教学,进而以此对初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意识的正确培养。
例如,在学习《列子·汤问》的课堂教学过程里,老师可以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愚公移山”这一成语来源的历史讲解。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愚公移山”这一成语并不陌生,所以,老师恰好可以以此作为教学案例,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中华古典的寓言故事,其大意讲述了愚公为了方便众人想把家门前的两座大山给移走,但是许多人都嘲笑他是异想天开,然而愚公不畏艰难坚守信念,最终感动上苍移走大山。进而以此使得学生从中明白只有不怕困难始终坚持,才会有取得成功的机会,同样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进而以此增加初中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研究欲望,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
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时的智力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逐层渗透,进而使得初中生可以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培养学生从根源上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信念,并以此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边艳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10).
[2]顾伟球.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10).
[3]洪晴辉.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速读》2018年第9期.
[4]罗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8期.
作者简介:周长明,男 ,汉族 籍贯:山东高唐县人 学历:本科 职称: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邮编:164000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建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