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教学,重视小学五年级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周代香
[导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要重视课堂教学时间及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才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周代香
        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   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要重视课堂教学时间及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才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本文将针对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引言: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新课改要求、学生现状等,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时间,做好核心素养教学对策的设计与落实。
(一)结合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改善阅读能力
        研究发现,“语文要素”是部编版教材和其它教材存在的主要区别;所谓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由基本语文知识、必备语文能力、学习习惯及策略组成。”语文要素重视如何解决“教什么”、“学什么”问题,属于单元教学主要发力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改要求明确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重视识字写字等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理解能力,助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细节,教学时可适当使用情景教学法等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通过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可知,做好语文要素的落实,便可帮助学生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1]
        如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主题围绕“舐犊情深”开展,包含“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等文章。这些文章情感丰富、缜密,学生仅有认真阅读才会感悟文中情感。第六单元设计的语文要素为“诱导学生感悟文章作者对相关场景及细节的描绘,感悟作者情感变化”,这符合阅读主题。结合该要素,教师在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教学中,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首先,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感悟原文场景、细节描述表述的情感”,“其次,明确关键句词,感悟对话与词语的运用在感情表达方面的效果”,“最后,结合重点句词描绘,感悟语言表达内涵,结合实际生活实施模仿”。教师可结合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及仿写能力,实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比如,教师在“慈母情深”一课教学中,应加入细节比较环节,引导学生对文本表达形式进行观察。如原文有一处提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的眼睛”,教师此时可结合原文,设计细节对比教学,如“①通过顺序调换,在开头处放置‘我的母亲’,意思未变,请在读;②将‘我的母亲’去掉两处,意思未变,请品读;③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种写法的优点。”教师通过组织阅读、对比教学活动后,学生经思考便会明白“该方法对‘母亲的疲劳与艰辛进行了强调’,结合上下文母亲不假思索的为我买下书,凸显了‘慈母情深’”,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锤炼。


(二)结合课后习题,做好运用语言文字方法的探究
    以第七单元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组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本文原的核心要素,如“①阅读原文,感悟静动态景象,分析作者使用文字的技巧;②分析作者描绘静物的方法,感悟变化的静物。”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研读原文、感悟作者情感、分析作者采取的语言表达方法,由对文本的感悟朝对文字的审美及掌控发展,才能让学生深度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词汇,在拼读中感悟情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原文,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剖析原文、提高语言及思维、审美等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汇感悟文章情感。比如,教师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高声朗读“院子的中央,有一颗桂树……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花骨朵儿”这段话,然后反问学生是否发现了关键词,学生经分析便高声答道“关键词即‘粗粗’、‘疏疏’”。由此,教师借助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对比剖析原文,便可使学生认识到第二个句子是因为采用了多维度描写才变的生动形象。
2、充分想象,体会“动静”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原文景色描述,通过大脑加工的方式,在脑海中建立画面,即可实现想象教学。教师教学时,常采用“自由想象”、“朗读想象”等方法诱导学生完成画面想象,辅助学生对文字魅力进行感悟。比如,在“古诗词三首”教学中,教师可增加“品读诗词,想象画面”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原文含义,结合语言描述、朗诵等形式,融入原文情境,完成画面想象、重构,从而更好的理解原文。[2]
3、通过模仿,描写“动静”
        教师在该单元教学期间,要帮助学生感悟原文中对“动静”的描写,更要协助学生发现文字表达规律;同时,要引导学生采取动静描写手法对景色实施描写,从而奠定扎实的习作基础。如组织“四季之美”教学期间,教师应组织练笔活动,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笔法,描绘自己喜爱的季节景色。
(三)建立阅读体制,提高阅读意识
        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部编版教材新设了“快乐读书吧”板块,使教材重新焕发了活力。该部分有助于为学生培养读书意识,更能使学生发现读书乐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阅读体制。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长时间的引导、关注下,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意识、阅读习惯的引导与培养。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在原文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补充全新的阅读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以下方法:选择和课文主题关联性大的文章,组织比较阅读活动;选择原文作者其他文章;播放相关影视剧,和文本对照阅读。通过构建学生阅读体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这样才能实现为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目标。[3]
结束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时,要积极融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坚持立足于实际,做好核心素养教学对策的运用、落实,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语文知识内涵及情感,才能实现为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杨新义.当代教研论丛.2020(07):47
[2]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廖朝辉.中国新通信.2019(24):175-176
[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马历真.知识文库.2019(23):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