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赵平雪
[导读]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效朗读是培养其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赵平雪
        (丰县首羡镇便集小学 221726)
        摘要: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效朗读是培养其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朗读范围狭窄、朗读经验缺乏,影响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策略。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要求,注重科学引导、长期规划,优化朗读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效开展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与应用语文知识的基础技能。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小学生语文知识储存有限、知识理解水平不够,影响了其朗读质量和朗读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材,加强基础知识教导工作,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使之在文本朗读中,减少朗读障碍,提升朗读效率。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线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认识到朗读教学的价值意义,纷纷推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朗读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的朗读时间过少、朗读机会缺乏且评价形式单一成为阻碍朗读教学开展的主要障碍。
1.1朗读时间安排不充分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朗读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对于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其学科综合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朗读时间过少,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朗读意识,导致朗读习惯丧失。
1.2朗读机会缺乏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与其他教学内容重要性是一致的,而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得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的次序进行机械教学,学生课堂朗读机会稀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朗读意识难以被唤醒。同时,在教师的意识之中,朗读教学与其他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教学工具,使得朗读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意识。
1.3阅朗读评价形式单一
        小学生天性敏感,在朗读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合理的评价,则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反之,则会挫伤他们的朗读信心,影响其朗读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情,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科学评定学生的朗读行为,使其朗读热情能够持续保持下去。另外,评价还必须具体而全面,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朗读声音与朗读感情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且缺乏针对性,极大影响着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合理安排课堂朗读时间
        为了保证朗读教学质量和水准,教师应该根据大纲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朗读时间,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佳的朗读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逐步提升其朗读水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只有40分钟供教师教学使用,为了保证学生的朗读效果,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安排朗读时间,提升朗读能力。
        例如,在教《升国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花费几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并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文章中心意思、了解文章中心内容;然后给学生布置朗读任务,让其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既提升了朗读效果,又使其学习到了朗读方法。
2.2应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模式
        基于朗读的重要性,相关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方式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寻找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朗读积极能动性,使之在朗读之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探究知识。教师若是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只采用一种授课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挫伤他们朗读积极性,影响朗读效果。因此,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分析与总结,摸索出多种科学合理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体验朗读的快乐,在快乐之中提高自身朗读能力。
        例如,在《巨人的花园》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采用兴趣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文章内容进行朗读理解并进行表演,使之在兴趣之中感受朗读的快乐,提升教学效果。
2.3提倡艺术性的朗读评价
        激发学生的主动朗读意识和能力莫过于教师的合理引导,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教师在此时注重引导,则对解决他们的朗读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教学方法适当适时运用,还要提高朗读评价水准,鼓励学生增强朗读自信心、提升朗读技巧。艺术性的评价是在教师的评价过程中,注意评价方式运用,采用委婉的提议表达学生朗读不足之处。
        例如,学生阅朗读速过快,教师应该适时运用适当的评价语言指出其朗读失误之处:“你朗读语言很标准,但是语速快了一点,你可不可以将节奏适当放慢点。”此种中肯的意见既分析了学生朗读方面的缺陷处,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使之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结语
        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技能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朗读教学实际情况和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与应用培养方法策略并加以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朗读意识和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准。
参考文献
[1] 桑小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  科技资讯. 2020(09)
[2] 杨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 2020(08)
[3] 施雅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04)
[4] 李培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科技资讯. 2019(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