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买买提苏力旦.•肉孜
[导读] 摘要:目前全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这为水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环境监测站
        摘要:目前全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这为水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探讨了水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分析了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阐述了提高水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新技术;应用
        引言
        由于生态污染加剧,全球每年有几千人死于水质污染,由此可见,水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水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确保城市周边水环境的质量,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水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水环境监测的质量,让城市居民喝到放心水。
        1水环境监测技术现状
        1.1常规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的技术中,以往的常规技术是根据国家有关的规范和标准严格按照相关操作采集水质的样品,然后化验,需要根据污染情况和水质类别进行相关的对比。常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含很多水质的项目,有有机物、微生物、无机物、重金属和常规项目等。常规监测技术应用的时间比较长,相关技术趋于成熟,已经形成完整的运行体系。常规监测技术的操作规程比较完整且规范,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常规监测技术使用的时间比较长,时效性存在很多问题。
        1.2自动监测技术
        使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可以实现水质污染的监测工作,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积极的技术支撑。早在1980年左右已经开始使用自动监测技术,我国的水环境非常复杂,水域很多,自动化监测技术根据水域监测的实际情况,对自动化设备进行详细的设置。仪器的专业性非常强,需要配备专业性强和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很多仪器的使用者没有达到相关水平,造成这项技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没有形成自动的监测网络,使用条件受到限制,在比较重视自动监测的地区,河流区域建立自动监测站点,通过运行,将监测结果和实验室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自动监测仪在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为水环境的监测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1.3应急监测技术
        应急监测技术在突发水污染事件中可以充分使用,满足需要的相关参数。使用便携式移动设备到现场进行有关操作,可以快速测出现场参数,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便携式仪器有关参数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周边环境恶劣时,监测数据有很大偏差,造成数据不是非常准确。突发水污染事件需要第一时间找到污染源,需要监测数据比较准确。应急监测车包含数据采集、车体、传输系统和车载电源系统等,车辆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可以随时移动。水质应急监测车可以不受环境、地点、时间、季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技术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进入突发事件现场,可以全面保护监测人员,便于开展下一步工作,可以掌握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程度等,第一时间完成数据传输和采集工作,可以实现相关部门的及时沟通,实现对监测水质进行全面监测。应急监测车的优点在于监测参数很多时,可以快速检测有关数据。但是应急车的价格比较高,成本问题不容忽视,后期的维护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时需要注意利用率低的问题,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和仪器的维护工作,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2水环境监测信息化新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应用
        2.1“3S”技术
        “3S”技术主要涵盖的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是将空间、地理以及遥感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对目标地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与分析,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的简称。现阶段,“3S”技术主要应用于水体污染程度监测以及湿地环境监测方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3S”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水质监测工作的效率,还能将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在一起,对水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与控制。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3S”技术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未来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2微生物监测技术
        微生物监测技术在水质环境监测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将微生物群放置于需要监测的水质环境当中,如此一来,微生物群便能够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并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指示标识,工作人员通过对水质环境中微生物群数量以及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清晰得知被监测水质的污染程度,此种监测技术在实施时主要应用的微生物群包括真菌、细菌以及小型水藻等,在实施的过程中将聚氨酯塑料作为基质并对被监测水域中的微生物进行采集,按照相应的规则和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的计算,并按照我国颁布的微生物监测标准进行对比,最后对被监测水域的污染情况进行判断。
        2.3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借助的是射频识别技术、追踪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新技术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物联网技术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应用是由IBM开发的智慧水管理系列项目,其中效果最为良好的要属智慧河流项目研究。举例来说,美国哈德孙河在进行水环境监测工作时,在被监测水域中采用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并对水域中的河流断面水量、水质以及气象等参数进行全方位监测,有效提升了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在线对被检测水域全要素进行分析和监测,能够有效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作用。其他国家也分别将监测工作与无线通信以及嵌入式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对被监测水域中的磷酸盐浓度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同时对水域的水位以及水温等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水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被监测水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水环境监测工作可能实现人机互动,让水域监测信息实现在线收集与分析,提升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3提高水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增加资金的支持和投入
        水环境监测工作与人们的自身利益关系密切,是保卫全民健康的公共性事业。将信息化技术加入水环境监测的具体工作中,需要增加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需要领导和基层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政府部门需要足够重视水环境的监测工作,需要增加对相关资金的投入和有关的政策扶持。
        3.2加强管理,保障运行
        水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应用和发展,可以不断地推动我国的水环境生态和保护工作发展。不断增强水环境信息化的运营管理工作和技术更新工作,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关部门应该增强有关意识,不断健全和建设管理机制,将信息化建设向正规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有序化运行。
        结语
        环境检测信息化建设中,其后续发展将朝着全方位信息监测方向发展,尤其是环境监测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将会朝着更加智能、更加精确的方向提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环保。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政府引导、公众参与、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共同促进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轶波,浅谈基层监测站“十二五能力建设方向”[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1):1-3.
        [2]黄伟峰,王清华.GIS在我国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2,(4):228-230.
        [3]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